2024年新质生产力理论材料32篇

合集

目 录
1.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刘薇: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1
2.朱克力:
“新质生产力”要义 4
3.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沈开艳何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新质生产力”,传递出什么信号? 8
4.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煜:
新质生产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方向 12
5.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叶平: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构建未来竞争优势 17
6.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后强:
新质生产力的涌现背景和主要特征 20
7.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刘润达: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 24
8.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9
9.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蒲清平: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31
10.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叶日者:
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发展新引擎 35
11.段官敬:
“新质生产力”是什么生产力 36
12.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 39
13.山东大学杨蕙馨山东科技大学焦勇:
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42
14.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
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 44
15.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许勇:
加速新质生产力生成 47
16.政武经: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50
17.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丁明磊彭思凡:
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科技创新力量 54
18.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大树:
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 57
19.新质生产力:源头是新科技变革动能 61
20.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高层密集点题“新质生产力”释放哪些信号 63
21.市人大代表夏鸿飞:
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66
22.西江日报评论员莫比林: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68
2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70
24.南方日报评论员: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73
25.新华社评论员: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75
26.金观平: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 77
27.郭军:
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 79
28.新质生产力就是新的投资方向 80
29.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杨开忠: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82
30.以金融创新助力珠海厚植新质生产力 87
31.天津日报评论员: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 90
32.科技日报评论员:
做好创新大文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92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刘薇
   近日,A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党的二十大以来,A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曾多次提及“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界定了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指明了下一阶段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该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包括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广大科研工作者等在内的社会各界迫切需要回答的一大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显著,但同时中国在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力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 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尤为重要,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只有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才能抢占发展先机,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更加重视创新、技术进步和智力资源对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具有技术创新导向,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重要标志。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是数字化和绿色化,着力点在于科技创新, 强化创新驱动,落脚点在于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是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总结起来就是发展“创新、质优”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是指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知识和信息为要素,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所进行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新质生产力的“质优”是指高质量的生产力。这种高质量表现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生产过程绿色低碳、安全高效、产品和服务质量高、性能优、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要做到形成绿色生产力。
   当前,中国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6G、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处于世界前列,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和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可以说,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如火如荼。
在科技创新方面,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强化,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2023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达3.05万亿元,比2022年增长9.3%,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将达到2.55%,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在产业发展方面,中国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023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预计达16.5万亿元,占GDP比重预计达14.5%。特别是在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方面,涌现出很多引领创新发展的企业。中国各地区也为促进未来产业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培育壮大新增长引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上海市设立1000亿元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北京市设立500亿元未来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广东省提出到2025年,培育100万名未来产业人才。
   在制度环境方面,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高地,将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将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以上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将有力推动中国未来产业发展壮大,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中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 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完善。二是要素配置效率还不高, 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要素价格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三是产业链供应链不够安全,由于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隐患一直存在且较为突出。四是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短缺,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不完善。五是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影响创新活力和效率。
   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是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要锚定战略定力,久久为功,以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为导向,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动能,勇闯新赛道。以改革为动力,以人

才为支撑,以安全为保障,着力解决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具体来说,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支持力度, 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应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强人才引育和培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新质生产力”要义
朱克力
   一场全新的生产力变革,正在酝酿之中。无论是当前流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模型,还是蓄势待发的无人驾驶等新兴技术,都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眼下,随着“新质生产力”成为新的热词,这些新技术与现实经济世界的关联,也更为清晰和更为深刻起来。
一、何谓“新质生产力”,核心要义是什么?
   如果说,“经济新常态”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语境,“高质量发展” 提出了塑造中国未来前途的大逻辑,“新质生产力”则释放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顾名思义,“新质”即新的质态。“新质生产力”就是新质态的生产力, 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代表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能级跃迁。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信息革命基础上孕育兴起,有着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工具体系为代表的生产力系统,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根本不同于以往的新质态发展。
   由此,创新驱动成为“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则成为“质”的锚点。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必然要告别传统技术体系、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充当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以创新驱动新经济变革、以新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具体路径,是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百舸争流的时代大潮中,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历史性战略机遇不容错过,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过渡转化,成为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蓄积发展新动能的“先手棋”。
一是抢占发展制高点。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作为支撑。因此,抢占发展制高点,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处理好开放式创新与科技自立

自强的关系,吸收全球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培育竞争新优势。
   在新质生产力领域,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包括在人才、技术、资本等方面积累的优势,以及在市场规模、产业体系、创新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提升产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三是蓄积发展新动能。
   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内外形势下,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激活创新主体,更为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之成为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二、为何要在东北提出,背后有何深意?
   这是从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与现实问题出发,基于经济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多重考量,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创新发展进一步明晰行动方向。
   显然,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新经济”,截然有别于东北地区传统的“老工业”。对东北地区所代表的后发区域而言,加快转型是必答题。因此,面向未来,这些区域的发展引擎、创新动能和牵引力量,加快向新质生产力转换、转移和集聚,可谓至关重要。
首先,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引擎,亟需向新质生产力转换。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产业模式一直以来都以重工业、传统制造业等为主导。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与发展格局变化,东北地区面临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等重要任务及严峻挑战。
   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产业形态,这正是东北地区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发展模式。
其次,创新驱动发展的重中之重,亟需向新质生产力转移。
   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创新和创造力,突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这正是东北地区有待提升的核心竞争力。东北地区需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再者,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力量,亟需向新质生产力集聚。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振兴东北地区日益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

要任务。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等,也是新质生产力渗透和扩散的应有之义,这正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所需要的牵引力量。
   故而,以东北地区为代表的后发区域,更应主动作为、因势利导推动生产力变革,通过提升改革牵引力、强化开放支撑力、加大创新驱动力,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在开放中增活力,在创新中强内功。
   惟其如此,方有可能打破“投资不过山海关”的魔咒,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转机。
三、“一核两翼”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的跃升,构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核两翼”。
   “一核”是产业升级。无论是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还是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产业都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从行业属性来看,一切利用新技术提升生产力水平的细分领域,都属于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范畴,既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成为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对各地而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应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走具备各自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之路。
   “两翼”的一侧是科技创新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突破就没有新质生产力,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
   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突破。每一次科学技术的突破,都是推动旧有生产关系逐步瓦解、新型生产关系逐步形成的动力来源。谁能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能占据竞争的主导地位。
   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与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有赖于对技术价值作用的科学理解和深度挖掘。如今,一大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的技术从研发到应用,加快形成具有新原理、新机理的新质生产力。
各地要做的,是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

励企业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两翼”的另一侧是人力资本跃升。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人力资本跃升就没有新质生产力,新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决定因素。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
   当代科技应用,推动生产形态向信息化数智化转变,只有拥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智能水平,具备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多维知识结构,才能熟练掌握各种新质生产工具,构建信息化数智化条件下的新质生产体系。
   可见,掌握新质生产工具的人才,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资源与推手。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跃升,成为新质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牢牢抓住“一核两翼”, 尊重市场,彰显法治,推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持续焕发民营经济等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定能更快形成并更大释放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与持久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新质生产力”,传递出什么信号?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沈开艳 何畅
   从“加快形成”到“发展”,体现出中央对于新质生产力的高度重视和深远谋划。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明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并提出九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A总书记原创性提出的新概念。今年,他在黑龙江考察期间和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作为A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凝聚了我们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从“加快形成”到“发展”, 体现出中央对于新质生产力的高度重视和深远谋划。我们要用系统思维全面理解把握这一新概念蕴含的深邃逻辑,在不同层面对应采取针对性举措,合力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
一、让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赢取主动权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要依靠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培育创新基因,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效率,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相结合。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之路,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和生产力水平稳步提升。
   具体而言,发挥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有以下三个主要方向:
   一是强化人才队伍支撑,站在更高起点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教育和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跃迁的基础支撑。要针对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适应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大国和学习强国,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新质人才”支撑。
   二是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对各类创新主体进行整合优化,集中跨学科、 跨领域、跨机构、跨部门的优势力量,建设一批能够支撑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

施和协同创新平台,促进要素融合,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创新效率。
   三是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知识产权的保护。现如今,我们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越来越多具有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的产业已经达到或正在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得益于我们一直以来的自主创新。因此, 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这些新质生产力的具象化因素显得尤为关键。未来,要从保护鼓励创新的角度规划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战略,在全社会范围营造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制定科学有效的产业政策,领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制定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产业政策能够引领其发展方向。过去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天然的人口红利,VX:3231169整理, 通过大力发展加工组装和终端品制造产业模式融入既有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产业创新的自主培育,在一些核心产业领域存在技术短板, 面临“卡脖子”问题。
   当前,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加大,要求我们通过产业政策由侧重产业的规模扩张向推动产业的创新驱动优化更新,把诸多优势整合转化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市场优势,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占据优势地位,掌握竞争主动权。
   一方面,要更加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壮大,政策上更大力度支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适度超前谋划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的发展布局,树立正确导向,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领航。
   另一方面,政策制定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和结果导向,减少过渡和不科学的政策干预。适时、适度、适宜地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避免不合时宜、不符实际的政策出台对产业发展起到相反作用。
三、加快培育现代化产业集群,在集聚中促进新质生产力规模化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集聚,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在合理的空间载体上实现集群发展,特别考验各类生产要素的高效有序布局。
   要进一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产业体系完备的天然优势,用好用足不同地区各自的发展比较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这不仅能够给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1+1>2”的规模效应,同时也有利于解决现阶段我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方面,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实现不同功能空间的优势互补。
   具体而言,东部沿海地区要更加注重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东北地区依托其特有的工业基础,对区域内部传统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进行分类改革,围绕装备制造业进行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同传统制造业的结合,提升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中西部地区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结合本区域特色吸收和应用先进技术,围绕重点领域进行创新。
   另一方面,加强协同创新网络构建。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只有通过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才能避免各地区“闭门造车”式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尝试在大区板块、城市群、省际及省域内部多个层次构建起协同创新网络,以此汇聚区域之间的创新发展合力。
   与此同时,要避免简单的生产要素堆叠。切忌以生产要素的机械化、同质化堆叠来培育产业集群。要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导向和创新主体意愿动力,“顺水推舟”搭建创新集聚平台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并首次将企业定位为创新主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又进一步明确“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党的二十大强调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 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
   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是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参与者和最有力推动者,营商环境改善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企业、爱护企业家就是在保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能,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关注企业家合理诉求就是在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政府既要增强“店小二”服务意识,不断改善制度法规等营商软环境,又要重视配套, 提升宜居水平硬环境。
   具体而言,打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高质量营商环境有如下几个主要方向:
   一是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行为的政策支持,用“有形的手”为企业提供更多“无形的支持”。要在资金、金融、税收等各方面搭建激励企业创新的制度, 重视各项政策之间的协同效应,以更大力度支持企业。

   二是更加重视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很多中小微企业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是引导社会各方面主体以更大力度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创新行为离不开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服务机构等方面的支持协作。政府要从更高层面和更广维度引导科技创新相关方支持企业,在更深层次上培育真正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全过程的企业创新土壤。
   归根结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主体之间协同高效配合。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政府服务功能,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让社会各界共同凝聚而成的强大合力成为新时代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最宝贵优势。

新质生产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方向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高煜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是实体经济的第一方向,实体经济是创新发展的承担主体。2023年9月,A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要求“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增强发展新动能”,“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再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体现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认识的提升,又提出了新阶段创新发展的新方向与新命题。因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成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具体指向。
一、深化理解新质生产力内涵
   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现有理解的共识表现在三个方面: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新质生产力包含物质、本质、质量、品质等,是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方面的全面创新;新质生产力要求通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为核心的新领域、新赛道,增强发展新动能。深化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必须从新质生产力与现有生产力的本质区别进行, 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根本性变革。
   一是生产力驱动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其一,生产力核心驱动要素的根本性变革。新质生产力是在传统要素投入的基础上,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创新生产要素,形成新生产过程,创造新产出,形成新质生产力。其二,创新驱动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生产力跃升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普遍规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表明了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与作用。然而, 与现有生产力相区别,新质生产力表现为从科技创新推动转变为全面创新驱动。在创新领域方面,由重点领域创新向全领域创新转变,即从科技领域创新,转变为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以产业创新为引领,涵盖要素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金融创新等在内的全领域创新。在创新主体方面,由重点主体创新向全主体创新转变,即由科技创新主体——企业、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重点创新主体,

向包括实体企业、科技企业、平台企业、中介机构、大众创业者、金融机构等全主体创新转变。在创新结构方面,由创新链条向创新生态转变,即由创新链向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为核心内涵的创新生态化结构转变。
   二是生产力作用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在新方式方面,按照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资料的划分,在新质生产力中,劳动者由体能型、技能型向知识型、复合型转变,劳动对象由物质实体对象向包括大数据等虚拟对象在内的综合型对象转变,生产资料由实体资本向知识资本、人力资本转变。在新规律方面, 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表现出了包括数据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规律、边际成本规律,以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麦特卡夫定律及其颠覆性演化等为代表的技术变革加速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大量新规律。在新赛道方面,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催生了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新产业、新形态、新业态、新模式的加速涌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大量新领域、新赛道。
   三是生产力表现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要素虚拟化突出地表现为,除了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经典的生产要素,数据要素迅速成为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生产要素。产品虚拟化表现为网盘类、软件类、充值类、设计类、游戏类、服务类等形态虚拟化、功能虚拟化、使用方式虚拟化的虚拟产品的大量涌现。场景应用虚拟化则表现为虚拟化数据中心、云计算、虚拟化开发环境、虚拟社区、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新兴虚拟应用场景不断出现。智能化主要表现为生产方式智能化与产品智能化。生产方式智能化表现为由传统的机械化、自动化,向“建立以有线及无线方式连接,包括所有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客户需求、仓储物流、生产管理等生产环节在内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网络,实现制造业生产的动态监测、人机互动、智能调整”的智能化转变。与此相适应,生产地点也由适应规模化生产要求的集中式生产向数字通信、传输、网络系统支持的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二、新质生产力引领实体经济发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具体指向。“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筑产业载体,是当前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命题。这一崭新命题为当前实体经济发展明确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实体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目标从追赶向领先转变。实体经济发展目标实现从对发达经济体的追赶向全球领先转变,是我国产业发展基础、战略环境与生产力形态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产业发展基础方面,经过数十年长期奋斗,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转变的阶段,实体经济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的各个方面都实现了根本性提升,产业发展基础的阶段性提升为实体经济发展目标转变提供了根本性保证。在生产力形态方面,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为基础的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形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在传统赛道之外开辟新赛道、实现弯道超车创造了重要条件。
   第二,发展方式从成本导向向品质、效率与安全统筹发展转变。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长期以数量与规模为方向,遵循成本节约导向的基本方式,极大地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方式必然向品质、效率与安全统筹协调发展转变,为“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实现机制。
   第三,创新方式从模仿学习向自主创新转变,从技术研发向产业创新转变。在科技资源、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等整体科技实力的根本性提升,与品质、效率与安全统筹协调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我国实体经济正在从模仿学习向全面自主创新转变。在科技研发的基础上,将科技成果向经济成效转变,实现从技术研发向产业创新转变,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智能化驾驶、无人机等一大批新兴产业领域快速发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了三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创新主导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遵循这一基本内涵与规律,实体经济必须实现创新主导产业发展。即产业发展的核心从传统的生产制造转向创新主导,通过技术研发、应用场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方法与手段创新、组织结构与模式创新等全面创新活动, 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规律、新要求,创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产业载体,将新质生产力发展迅速转化为经济成效,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是激发与引导需求升级。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规律是以生产力发展激发与引导需求升级。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实体经济发展必须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消费场景创新、消费模式创新、消费方式创新等一系列产业创新方式,

激发与引导需求升级。通过需求创造与需求精准匹配,而不仅仅是传统的需求满足,为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创造有效机制,确保实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
   三是示范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产业间投入产出关联、产业生态联系等多种方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效果,从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迅速扩散到一般加工、机械制造、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创新、高效、绿色等方向的转型升级。
三、构筑新质生产力产业载体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推动的,以算力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必然表现。同时,更是我国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客观规律,积极应对国内发展阶段转变、全球生产体系深度重构等“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等局面的主动战略选择。
   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围绕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变革至关重要。因此,构筑新质生产力产业载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第一,实现重大科技突破。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在持续性科技创新基础上形成重大关键性突破是实体经济构筑新质生产力产业载体的基础。为此,必须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指引,在三方面实现重大科技突破:一是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实现重大科技装备建设全球领先的突破;二是在提前布局、长期坚持的基础上实现重大基础研究的新突破;三是以产业创新的需求为导向,有效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实现重大应用研究与成果产业化的新突破。
   第二,加快新型市场建设。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积极探索适应新质生产力及其产业载体发展要求的新型市场建设,把握其市场机制的新规律。为此,应从三个方面加快新型

市场建设:一是积极探索包括数据要素市场、交易权市场等在内的新型要素市场、新型权益市场、新型产品市场、新型服务市场等新型市场的体系化建设; 二是积极促进包括新型研发中心、新型平台企业、新型中介机构等在内的新型市场主体建设;三是积极探索包括定价机制、劳动就业、企业盈利模式等在内的新质生产力市场机制的新规律。
   第三,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发鼓励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活力。以“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大力鼓励与扶持以研发企业、先进制造企业等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同时提升企业家素质,培育、引导、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
   第四,推进政府引导与管制创新。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新规律,积极探索在资源配置中“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方式、新做法。一方面,积极引导与鼓励新型产业、新型市场、新型业态、新型模式等快速发展,为其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出现的垄断、商业欺诈、损害社会利益等问题,创新管制思路、方法、手段,进行有效管制。
   第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数字经济的开源属性决定了新质生产力必须在开放中才能释放发展活力。因此,实体经济构筑新质生产力产业载体必须推进新型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在传统的贸易、投资、金融领域之外,积极探索符合新质生产力新规律、新要求的新型开放方式;二是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中统筹协调发展与安全、合作发展与自立自强的新机制、新方式。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构建未来竞争优势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杨叶平
   A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回顾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就是社会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应以新质生产力抢占制高点,引领新技术革命发展,抢先培育新兴产业,进而构建强大的竞争优势, 率先抓住未来发展机遇。
一、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因素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动力源泉。A总书记指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涉及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实体性要素,以及科技、管理和教育三大渗透性要素,其中人的科技劳动具有引领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功效,由自然环境构成的自然力应与劳动力和科技力相协调。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在各个领域均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随着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需要摆脱传统生产力的束缚,形成有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在信息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生产力因科技持续突破创新与产业不断升级发展,实现脱胎换骨式的进化,具有颠覆性的新形式和新质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加快技术进步速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社会生产效率也将获得更大的提升, 体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今时代,科技变革愈发成为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创新与产业进步的关系日益紧密,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已成为一条普遍的规律。近年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创新力,催生

出无数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本质就是创新驱动的生产力,关键在于创新和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包括通过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构建的平台经济、传统产业的高新科技化改造和生产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等,均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呈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二、全力发挥新质生产力的特点与优势
   A总书记强调,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做好动力引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大动力。新质生产力具有科技含量高、创新性、效率高、可持续性和竞争力强等特点,可以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质生产力特点在“新”,优势在“质”,落脚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新产业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目前,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与此同时, 我国仍然面临着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需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实现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领域的突破,尽快解决“卡脖子”难题,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呈现快速密集突破趋势,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构成的新技术体系正成为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引擎。新质生产力形成之后,能够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培育一大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释放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社会价值,并将为提升我国的全球竞争力提供持久动力,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
三、全面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客观上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努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综合工作,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从科技研发、产业升级、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创新等全方位入手。
   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突破,科技研发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火种,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快提高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落地应用。必须站位高远,加大科研资源投入,着眼于具有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的技术,优化创新链,提高从研发、转化到应用的工作效率,加快形成具有新原理、新机理的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需要加快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各地应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紧跟国际科技发展潮流,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走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之路。
   人是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各地要制定落实好育才招才引智的创新人才政策,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懂现代化企业管理、拥有高科技研发能力、擅于利用新质生产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大科研单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科技产出效率。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可通过加强制度创新,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障碍,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宽松宽容、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合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优化政策环境,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新质生产力的涌现背景和主要特征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李后强
“新质生产力”这一崭新的概念,由A总书记最近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A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随后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A总书记再提“新质生产力”这一术语,强调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什么是“新质”?简单说,就是由质变产生的新性质、新特征、新功能、新规律。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在经济领域出现新质和新质生产力,是符合大趋势和大逻辑的自然演进。今天全球正在发生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人类生存、生活、生产方式将发生深刻的根本性变化,出现质的飞跃。在我国,从“经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整个过程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推进。从哲学看,新质由质变带来,质变由量变引起,量变是数量的积累。在质变中,有质的飞跃和量的扩张。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有了巨大的量的积累,正在发生从高速度到高质量的转型升级,这种转型升级包括量变和质变,因此涌现新质和新质生产力。这种质变带来的新质是史无前例的新特性,是根本性的基础性的底层性的跃变, 推动经济迈上新台阶,进入新时代。
   什么是生产力?经典理论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与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构成的征服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生产力包括三大要素,即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从本质上讲,生产力的核心是人,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生产力三大要素中,劳动力是活的要素,人是决定性因素,是产生质变和飞跃的第一内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有了人, 才有创新创业和改革发展,才能创造人间奇迹。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A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的本质是人的思维的发散,灵感的喷发。在信息化、数字化、移动化推动下,今天的劳动者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人,接受教育和训练的程度,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时

代,其视野、知识、能力、智商、情商,得到大大拓展和提升,大学生、研究生成为劳动力的主体。因此当今世界的人,与过去相比,发生了能力的质变, 有了过去没有的新质。这是千百年来遗传与变异的结果,特别是现代科技进步赋能的结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劳动工具,在生产力中具有桥梁、变革与先锋的重要作用。人类发展的历史,其实是劳动工具进步的历史。从木器、石器、陶器、铁器、青铜器,到合金钢、半导体、计算机、飞机、汽车、航船、火箭等,人类在劳动工具的升级中进步,能力随着工具而提升。如今,由于智力接力和创新延伸,人们不但可以上天入海,还能登月钻地,进入浩瀚宇宙,深入厚厚的地层。巨型对撞机的建设,人类对于世界本质、物质结构的认识达到了空前高度,早已观察到了量子、夸克、引力波、希格斯场,核能造福人类已经多年。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技术、合成技术的巨大进步,仿生、克隆、转基因、核辐射、航天育种等引发了可控“新物种”的诞生,形成了势不可挡的新兴产业。人工智能、量子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发展,带来了无人操作变革、无形运行场景。劳动工具发生了质变。
   劳动对象是第一财源。从古到今,我们的认识都囿于,大地是人类之母, 土地是财富之源。土地是第一产业的根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靠地吃饭的时代即将过去,智能农业时代正在到来。无土栽培、工厂养殖、定制农业等等已经习以为常。动植物的改良,特别是杂交水稻、蔬菜、水果和杂交猪牛羊鱼鸡等不断涌现,我们的劳动对象完全不同了。石墨烯、超导体、超流体、元宇宙、量子芯片、特种塑料、特殊玻璃、柔性钢材等代替了传统天然物质,几乎都是自然界没有的新物质,我们的加工对象发生了质变。随着技术进步,超高压、超低温、反物质、暗能量、暗物质等将会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我们的生产生活也会发生不可想象的巨变。
   在生产力三大要素都发生了质变的背景下,生产力本身自然会跃升到新质台阶。历史表明,生产力发展是非线性的而不是直线型的,即有螺旋式上升的特征,甚至在某些时候具有“蝴蝶效应”,可以不断放大扩张。A总书记特别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这点尤其重要。整合,就是协同耦合,产生1+1大于2的非线性放大效应,系统出现原来没有的新质。系统学证明,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局部个体功能,整合能产生新特质新现象新功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必须走好科技自立自强必由之路。今年7月,A总书记在

江苏考察时强调“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是新质生产力的支撑,始终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以科技主动赢得发展主动。绝不能再走大量资源投入之路,创新驱动是主流。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基本特征,积极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密切相关,起点是“新”,内核在“质”,落点于“生产力”。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与质变。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新质生产力将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从而产生新型生产关系和新型上层建筑。因此,继续深化改革,势在必行。首先要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提高效能,优化服务。再是进一步推进教育、科研体制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提供人才智力和环境支持。最后是要进一步推进产业政策改革,瞄准方向,选好路径,突出重点。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四川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把科研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指明了方向和路径。2023年7月A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四川拥有一批代表“国之重器”的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及科研院所,能够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创新发展,具备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基、底蕴和优势。应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把振兴发展的基点聚焦在创新上,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推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既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 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又要着眼未来视域,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我们既要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又要引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树立从0到1的创新理念,敢于无中生有,有中生优,实现“换道超车”。积极培育未来产业,要独创独有、敢闯敢试,培育壮大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制药等产业,加快推进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型制造等生产性服务

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要全方位推动优势产业数字化赋能,抢抓大运会成功举办的战略发展机遇,打造新兴产业、开放经济新基地新标杆。要打通促进创新的“快车道”、拆除阻碍创新的“篱笆墙”,强力推动新兴产业壮大新形态、领跑新赛道、创造新优势,把四川的未来产业培育成“参天大树”。塑造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要制定落实好招才引智的创新人才政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年轻人才追梦的“创新之镇”“理想之城”,让创新人才在天府之国找到最需要的资源要素、享受最优质的创业服务,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成都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坚实的经济基础、优良的投资氛围、宜居的生活环境,同时具有开拓创新的天然优势,应该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欣欣向荣。要最大限度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搭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广阔舞台。要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提升创新体系整体能级。要在培育未来产业创新集群上走在前列,实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的有效配合衔接,使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国防安全、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三个基本问题, 继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创新生态,为凝聚新质生产力贡献更大力量。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
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刘润达
   A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科技创新理论经实践印证后的再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伴随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的过程。当下,新旧动能转换,要加快整合科技资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上新台阶、未来产业培育取得重大突破,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企业主体地位,推动产业振兴,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一、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的具象和现实体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则是科学技术在产业中该应用的具象和现实体现,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新兴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我国处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颠覆性创新、源头创新逐渐涌现,产业界对创新的承接尤为重要,必须考虑如何推动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A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指明了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可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孕育先机,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发展新质生产力,目标是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但应当注意的是,不是任何的创新实践或科研成果都可以形成新质生产力,只有经过生产和社会检验的生产力才是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引导源自于产业的创新;另一方面,创新成果要服务产业发展、培育新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振兴。
二、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需要顶层设计和科技资源的深度整合

   近十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我国科技投入力度空前,十年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从2012 年的1万亿元到2022年的突破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全社会研发经费结构持续优化,基础研究经费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发明专利有效量位居世界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 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2年的第11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然而,科技创新外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如科技资源分配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评价还需进一步深入,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力度及深度仍要加强等。中央科技委员会的组建更有助于从最高层组织和调动“举国之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决策效率与政策执行力,为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供了保障。可以预见,国家将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沿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关键领域下功夫,在重大专项、牵头大科学工程、大科学计划上加大投入。(材 料 来源: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举措
   形成新质生产力,就要积极发展、培育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且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其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
   当下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良好,规模不断壮大。近年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产业的强势崛起,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总量全球占比超50%,超高清视频产业规模超过3万亿元;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已超过13%。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达到66家,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从地区分布上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山东、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区已有良好基础。以深圳市为例,近年来超过三

分之一的经济贡献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顶层规划的指导下,融合化、集聚化、生态化成为新特征。当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是对新质生产力正在快速形成的最好证明。
四、谋划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长期发力的保证
   未来产业是指由处于探索期的前沿技术所推动、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升级的需求为目标、代表科技和产业长期发展方向,会在未来发展成熟和实现产业转化并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但当前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随着产业化进程,最终会转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为当前处于萌芽期或产业化初期的产业形态,具备原创性、颠覆性、不确定性和先机性等明显特征,但有望成为主流产业并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引领变革,谋划未来产业正是“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应在国家层面及早部署、抢占先机。
   加速布局未来产业,积极抢占发展制高点已经成为多国关注。2021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发布《未来产业研究所:美国科学与技术领导力的新模式》报告,提出了未来产业研究所的构想,为实施未来产业发展战略设计新型创新主体。美国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先进通信网络5G、先进制造和生物技术等作为未来产业布局的重点领域;日本将人工智能、超算、大数据、卫星、清洁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作为发展重点;欧盟则相继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自动驾驶、生物科技、低碳技术、数字健康、氢技术、新一代通信、空天科技、纳米技术等领域布局。韩国政府选定可以生产透明柔性显示器的技术、脑神经信息IT融合、多用途小型模块核反应堆的相关技术等六大产业技术为引领未来发展的产业技术。
   我国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除了国家层面的推动,目前,有约20个省市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加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多路径探索和交叉融合,围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领域推进未来产业。
五、新质生产力作用体现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核心支柱产业。仅仅十几年,我国盾构机实现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今天,全球销售的盾构机中,中国制造接近七成。核电技术从国外垄断中突围, “华龙一号”已在国际核电舞台挺起中国脊梁,推动中国核电走向世界;中国的高铁通过技术攻关,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一些技术含量高的细分行业还有缺项,新质生产力并未完全形成。要在巩固传统优势领域的同时,加快补齐这些短板,不断提高产业体系完整性。2023年5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
   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这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谋而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依托新质生产力,要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引领产业全面振兴。
六、加强企业新质生产力载体功能是产业振兴的基础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干出来的,优质企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力军。企业作为现代化社会生产的主要组织者,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代表和载体。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至2021 年的33万家。202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73万亿元,是十年前的5.8倍。我国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9.95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9.91万亿元,规模翻了一番。
   形成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就要打造一批具备强大科技实力、国际竞争力、行业领导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 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优质科技资源正下沉到产业一线, 越来越多的创新要素正在向企业流动。数据显示,2022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超过3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参加或牵头的占比已接近80%; 我国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重为77.6%,占比与日本、韩国、美国相近,充分体现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也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地,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提到要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应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科研组织等

方面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和关键产品攻关,要把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更好地融会贯通起来,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鼓励企业加大长期科技创新投入。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 洪银兴
   今年9月,A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是重大的理论创新,需要对其内涵和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每个经济时代的生产力都有时代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新旧动能的转换。生产力性质和质态有新旧的区别。现阶段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竞争可以说是生产力水平的竞争,特别是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竞争。一方面,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另一方面,一种生产力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时是不会自动退出的。因此,新质生产力有个迭代升级过程,既要充分运用当前的新质生产力,又要依靠科技和产业创新培育下一代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在宏观上可以把新质生产力概括为新科技、新能源和新产业及其融合发展。就新科技而言,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新科技属于国际前沿的科技。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要整合好科技创新资源发展新科技,发展并应用新科技就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新产业而言,新质生产力依托的是新科技,落脚点是新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突出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超前研究未来科技,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就新能源而言,新质生产力包含了新能源和新材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建立在绿色发展基础之上的发展。新科技作为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其应用,产生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途径是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的现实体现是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直接产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这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方向。
   以新科技为依托的产业创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升数字经济的新质生产力作用。一方面,数字产业为产业结构整体升级提供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首先是与产业深度融合,使各个产业得到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转型。其次是与企业深度融合,促进企业运营数字化智能化。再次是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数字技术创新,扩大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二是推动产业基础数字化、智能化。当前,我们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需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和通用技术,需加快与新质生产力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打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大门。三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

质生产力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我国现代化建设需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世界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新科技和产业融合的直接影响和重要特征是产业生命周期缩短。今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明天就可能不新了。未来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早期,是新兴产业的一种早期形态。随着技术的成熟、扩散,在未来的某个时期会成为对经济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主导产业。因此,超前部署和培育未来产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能够促进产业的迭代升级。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蒲清平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培育竞争新优势,是破解社会经济发展难题,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完善顶层设计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践证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形成先进生产力的关键。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出台法规,从而引导生产力发展。市场通过价格、供需、竞争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处理好体制机制改革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和引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完善体制机制,VX:3231169整理,提升组织能力、完善联动机制、优化市场准入规则,充分释放市场活力。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在于统筹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从大国博弈、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继续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高效决策、统一指挥、形成合力,大幅提升国家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重要战略性领域形成竞争新优势。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强有力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动员能力,以重大创新项目带动技术创新,以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形成政府部门、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协同攻关的发展模式,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科学有效的政策支持。加强系统谋划,加快出台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新产业
(73.340,-1.16,-1.56%)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组织开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着眼关键领域,适时出台重点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鼓励先进地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先行先试,进而以一域带全局,形成创新策源、产业承载、资源保障的多层次空间格局。地方政府需要抓住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出台相关政策。

二、贯穿创新主线任务,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近年来, 我国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逐渐增强,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精准布局创新链,发挥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一是在创新领域,围绕产业链布局重点、供应链安全堵点精准布局,加快建设一批研发应用中心, 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解决科研与经济发展脱节问题。二是在创新方式上,继续加快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三是在创新主体上,激发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形成新兴产业“策源地”。
   以科技创新引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是坚持久久为功,加强基础研究。进一步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发展,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以学科体系支撑研究体系。加快建设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完善竞争性项目支持和稳定性机构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二是抓住主要矛盾,做好“集中攻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学统筹、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三是把握战略机遇,实现“变道超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具有先发优势的潜在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及早布局,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
   加快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加快布局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将技术研发、成果扩散、产品商业化、产业化串珠成链,把科技创新的策源、转化、服务融为一体,形成成果转化全链条。
三、整合人才主体资源,推动人力资本跃升
   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新时代,我国劳动力素质显著提升,高层次人才、职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生产力从量到质的飞跃提供了坚实基础。
   着力人才自主培养,做好科教兴国战略基础性工作。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推进高等教育开放交流合作,吸收国际先进有效的办学治学理念, 充分吸收和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
优化人才结构、空间布局。一方面,优化人才结构,前瞻性谋划“人才地

图”。针对人才类别和特长,选拔培养一批战略帅才、产业英才、青年俊才和制造匠才。另一方面,优化人力布局,科学使用人才资源。推动人力资本在空间区域上均衡分布,调整和改善劳动力在地理空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分布格局,使其更加合理、均衡。
   完善人才评价、考核制度。一是在人才评价方面大胆探索,鼓励、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问题。二是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荣誉体系,加大对承担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等重点研发任务的科技人才的激励力度,加大对优秀科研人才和重大科研成果的表彰宣传力度。系统完善人才引、育、用、留、评全过程的保障政策,营造人才长得成、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良好环境,推动若干地区建成世界人才枢纽和发展高地。
四、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加强对外开放合作
   不断完善开放创新机制。一是深化创新对话机制,加强与主要国家、重要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围绕研发合作、创新政策、技术标准、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等深度沟通,开展对话合作。二是深化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推进与发达国家建立创新战略伙伴关系,与周边国家打造互利合作的创新共同体,实施发展中国家科技伙伴计划和金砖国家科技创新框架计划,打造新型科技伙伴关系。三是深化产业界深度参与机制。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找准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定位及与他国产业的连接链,向上下游同步拓展技术转移与产业对接的合作空间,争取全球产业布局的主导权。
   促进开放创新资源双向流动。一是依托“一带一路”建设等国际合作平台, 组织开展未来产业领域的产业平台共建、应用市场互通等工作,强化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互动。二是提升企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支持国内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三是鼓励外商投资新兴产业,在国内设立科研合作平台。四是深化科技人员国际交流,优化国际合作平台的集群建设,开展国际培训、人才培养和信息服务, 建立以国际科技成果与创新合作成果为导向的评估资助机制,吸引海外杰出人才来华工作、交流。
   参与全球开放治理体系。一是积极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规则制定,提升对国际科技创新的影响力和制度性话语权。二是优化驻外科技机构和科技外交官的全球布局,同时,争取和吸引国际组织在我国落户,鼓励设立新的国际组

织,发挥民间交流在促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中的作用。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与适应全球创新生态,在更高起点和更高水平上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融入全球科技革命浪潮,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出处: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联系管理QQ 13 24263 661或3231169,微信3231169,海量热门优质材料和PPT课件
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发展新引擎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叶日者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近日,有关部门提出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举措, 意在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手段,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这一战略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生产力。它与传统生产力相比,具有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等特点,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全球范围内,新质生产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政府和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创新思维和技术突破,形成更多原创性成果。其次,产业升级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此外,人才培养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应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例如,如何确保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如何处理好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如何在开放合作中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策的引导、市场的调节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展望未来,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我们应当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释放新质生产力的活力, 为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这不仅是对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也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
   总之,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当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关键,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全面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水平,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质生产力”是什么生产力
段官敬
   近日,A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A总书记再次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迅速引发热议。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我们该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
智能机器人改变人们生活。

   从字面意思上看,新质生产力即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动力源泉。
   回顾人类文明发展史,正是伴随生产力转型变革的主线,人类文明才得以延续和发展。
   远古时代,石器使用拉开了人类文明的开端,山顶洞、河姆渡等文化在人类文明历史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迹。早期农业时代,水稻等作物栽培种植技术取代采摘狩猎,人类利用自然规律服务于生产生活,人类文明由此进入新阶段。
   瓦特改良蒸汽机点燃工业革命,经济社会迎来跨越式质变,规模化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制造,生产力飞速发展,世界文明进入工业化时代。
   步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型技术蓬勃兴起, 万物互通、智能智造,人类生产生活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阶段。
   比如时下流行的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技术,它们有可能颠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同于传统技术形式的新质生产力,会带来不同于以往的发展变迁。
   生产力迭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生引擎。抓住生产力转型升级的契机,就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

   进入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们唯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打破依靠传统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才能真正形成新质生产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
工作人员在一家半导体企业LED芯片生产车间工作。

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那么,我们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95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