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区企业培育工作的调研报告
***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市场主体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我区作为我市中心城区,如何做好企业升规入统培育工作、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找到着力点、如何积极策应“一枢纽四中心”建设,是摆在当前的重大课题。本文聚焦于“强化全区企业培育工作”专题开展深入调研,进一步推动完善全区开展政企对接的服务机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助力全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一、企业培育工作的认识
市场主体培育包括市场主体总量增加、企业上规达限、市场主体发展质量提升、市场直接融资能力和研发能力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和上市企业数量增加等多个层面。其中,“五上”企业数量是衡量区域市场主体发展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对于客观真实反映地方经济发展动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五上”企业是现阶段我国统计工作中对达到一定规模、资质或限额的法人单位的一种习惯称谓,包括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该类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是非农县区经济总量和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提高居民收入的主要载体。鼓励、引导和促进个体户、小微企业“上规模”发展,既有利于引导企业规范企业制度、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也有利于增强区域产业发展强度、提升产业辐射范围,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韧性。我区高度重视企业的培育壮大工作,深入实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支持区内企业做大做强。
二、企业培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区就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有以下三个工作方向:一是多点发力保存量。大力开展“清街扫楼”行动,加强对区内优质企业经营情况监测分析,全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让市场主体留得住、有奔头。二是多措并举扩增量。健全完善市场主体培育引进机制,为企业注册、成长、经营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消除“痛点”,让更多企业愿意来区投资兴业。三是多管齐下提质量。深入推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分级分类培育引导,重点发力“五上”企业培育,打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组合拳。如今,“五上”企业培育工作形成量质双升发展格局。
(一)企业数量得到较快提升
2023年,我区实现月度新增“五上”企业累计35家,较去年同期增加31家,在全市排名第五。尽管新增企业总数得到改善,但分行业来看,建筑业与房地产30家,贸易业3家,服务业2家,新增企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领域,都市工业与现代服务业数量不多,新增“五上”企业质量不高。
(二)惠企政策逐渐发力增效
我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的通知》《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三年行动计划》《市关于实干奋进拼经济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精神,通过入统奖励、项目资源倾斜等措施,对“五上”企业进行激励扶持,有效激发了企业入统的积极性。
(三)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升级
我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设立“企业开办”专窗,推行政务服务“一链办理”“一网通办”,同时建立全省首家首贷续贷服务中心和全省首家县(区)级知识产权分中心,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通过不断升级独有的“阳光驿道”政企对接品牌,主动靠前服务,把企业出门跑腿变为政府上门问需。
三、存在问题
对小微企业和个体户而言,发展壮大较为艰难。发展过程中,除去自身规模偏小、产业层次不高、抵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还会受固定资产少、管理成本高、财务制度不规范、负债能力差等因素限制企业信用评价,而且大多数企业产权单一,吸收多元化投资较少,在经营过程中很难吸收资本、技术、资源。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通过企业走访、座谈等形式,深入企业、深入基层干部群众,一同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剖析问题。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来论述分析:
(一)小微企业发展成为规模企业的意愿不高
调研中发现,许多规上工业和规上服务业等行业企业即使经营平稳向好,但在升规入统后,由于税费、人力、物力等方面成本的增加,净利润变化不大,企业很难感受到升规企业的实际效益,导致发展成为规模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1.传统理念的束缚。辖区内大部分小微企业效益偏低,发展模式滞后,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加上人才技术缺乏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如在企业调研中发现,在我区专业市场的发展中,大部分市场内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仍然以传统商贸物流经营为主,部分企业虽然也开展“上网”行动,但成果较小。同时,部分企业经营者对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晰,面对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技术、新趋势以及国内产业调整、国际经济形势动荡等发展现状,既缺乏自身改革的能力和条件,也存在小富即安、得过且过的思想。如辖区楼宇、中型综合体,在设备维护、楼宇修葺上投入较少,在创新组织方式、丰富经营业态上明显匮乏。
2.税赋增加的压力。很多企业担心上规之后,税务部门会进一步核查税收缴纳情况,因而抵触“个转企”和“升规入统”。如批零住餐行业,为享受小规模纳税人,月营业额在10万元以下免征增值税,以及适用3%税率征收的减按1%征收的优惠政策和对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政策,在工商登记主动注册为个体工商户,从而达到避税效果。同时,对于一部分规模比较小的企业来说,维持现状反而能享受到更多的优惠。如国家开展的针对小微企业的普惠性减税措施,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这类优惠政策客观上提高了个别企业通过拆分公司进行避税的可能性。
3.人力成本的压力。企业达到规模限额标准之后,每月还需要按时报送统计报表,对绝大多数没有专职会计的小企业而言,每月经济数据报送等工作需要额外聘请专职人员来完成,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如工业企业每年仅涉及统计部门需报送的报表就超过60张,批零住餐行业46张,服务业37张。尤其是工业和批零住餐业月报报送的时间需要在每月6日前,企业报送时间较为紧张。
4.社会责任的压力。企业成为规上企业后,会成为地方政府重点关注和服务的对象。企业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更高,相应承担社会责任也更多。调研中,有企业反映,升规入统后,企业在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生态环保、税务核查、统计核查等方面被检查概率有所上升,除接受各类检查外,政府部门到企业走访调研、要求参加各类会议的次数也有所上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工作负担。
5.自身效益的压力。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考量的是发展成规模企业所能带来的收益(例如政策扶持、授信额度、项目资源倾斜等)能否大于升规之后的各类支出和风险,能否提升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当前,受经济形势影响,区内部分企业出现订单量减少、经营困难等问题。而升规入统没有带来实质性效益,越来越多企业转向保守经营。调研发现,区内部分新增“五上”企业去年营收受各种因素影响较大程度下降,升规入统带来的品牌定位、产品品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没有体现,影响了企业在做大规模后升规入统的积极性。
(二)政府在工作推进中堵点多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88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