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一以贯之”。这意味着教育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不是一时的功夫。
在教育智慧方面,我们应该坚持“一以贯之”的原则。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了他们的品德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应该将教育视为一种全面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教育也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耐心和努力。只有通过持续的教育,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因此,教育智慧的核心在于坚持“一以贯之”的原则。只有在持续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智慧和品德的人才。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们的思想和教育观念。其中的第六十九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悟。
原文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表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君子注重追求正义和道德,而小人则只关注个人利益。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些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不顾道德和伦理。他们可能会欺骗、偷窃、贪污腐败,只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样的人往往只关注眼前的利益,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
然而,真正的君子却不同。他们以道德和正义为准则,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他们不会为了个人利益而背离自己的信念,而是以公正和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个人和每个事物。他们注重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品德,以此来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人和环境。
这句话对我来说是一种警醒和启示。它提醒我要时刻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不被个人利益所迷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不做出违背良心的行为。同时,我也应该努力影响他人,传播正能量,让更多的人受到道德和正义的启发。
总之,这句话给我带来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思。它提醒我要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关注正义和公平,而不是只追求个人利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王营
改写后:孔子说:“参啊!我的道路是一贯的。”曾子说:“是的。”孔子离开后,门徒们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回答道:“夫子的道路就是忠诚和宽容。”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学说是一脉相承的。”曾子答道:“是的。”孔子离开后,其他学生纷纷询问:“这是什么意思?”曾子回答道:“老师所讲的道理,无非是忠诚和宽容。”
感悟:在本章中,我们了解到“道”是指孔子的思想学说,曾子将其理解为“忠”和“恕”两个字。然而,曾子对孔子之道的理解并不全面。孔子的思想学说除了忠恕之外,还包括“仁”之道和“中庸”道,其中“仁”是其思想的核心和精华。当我们说“一以贯之”时,指的是孔子的思想学说由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而我认为这条主线就是“仁”。忠恕是实现“仁”的方式,而“中庸”则是运用“仁”的方法。因此,整部《论语》实际上都在讲述“仁”的重要性。
孔子一生致力于政治、教育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活动,他将“仁”之道视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就像写文章一样,他始终不会偏离“仁”的主题。他曾经说过:“君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违背仁的原则,无论是在安逸的时候还是在困难的时候。”这种对理想的坚守就是他一贯坚持的具体体现。
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育人之道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一系列理念和方法,也应该保持一贯性,不可左右摇摆,更不能以“创新”的名义违背教育规律。当然,教育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教育也需要创新,但这种发展和创新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传统,重新开始。相反,它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根据教育自身的规律,寻求育人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我认为,育人之道涵盖了多个方面。首先是教育理念,即对教育的理想和追求的认识。其次是基于科学理念的教育方法论体系,包括管理之道、德育之道、教学之道等。最后,育人之道还体现在学校和教师个体的独特教育追求上。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育人之道的核心内容。
首先,教育的理念必须保持连贯性。我国自建国以来,虽然经历了几次政治风波,但我们的教育方针一直保持着一致性。从毛主席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到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再到新时期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再到如今的全面发展和五育并举,每次调整虽然表述上有所变化,但始终贯穿着“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既是对我国优秀教育传统的延续,也是对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的借鉴和创新。这样的理念是不能动摇的,因为它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其次,学校还应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方针的执行者,学校应该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提出独特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然而,一旦确定了这一理念,就应成为全校上下共同奉行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教育教学,都应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例如,有些学校提出了“为学生终身幸福和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那么德育处和班主任就要思考如何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实现这一理念;教导处和任课教师则要思考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基础。需要指出的是,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应随着校长的更替而改变,新任校长应继承学校的优秀传统,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理念进行微调,但不能随意改变学校的文化精神。
教师应该怀揣教育理想,始终坚持自己的教育追求。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会形成各自独特的教育理想和追求,这是教师成熟的标志。有些教师善于用生动的讲解和严密的推理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他们的课堂教学如春风化雨;而有些教师擅长指导学生自学,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虽然在课堂上不多言语,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了强大的自学能力。这些不同的教学风格源于教师的理想和追求,并且与教师自身的特点相契合,有时候是其他教师无法模仿的。因此,学校不应强迫教师一刀切,推行某种模式和方法,而是应该引导教师坚持自己的育人之道,鼓励教师形成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61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