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发言:落实司法责任制如何做到“全面准确”

落实司法责任制如何做到“全面准确”
    司法责任制是构建新型审判权力运行机制的核心工程,是司法体制改革的“牛鼻子”。近日,A总书记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基础上增加了“准确”二字。这是基于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作出的要求。全面,就是不仅制度建设要全面,制度落实也要全面。准确,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确保实现司法责任制改革的预期目标。
    司法审判作为一项极具专业性的工作,裁判结果要做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相统一,除了法官个人需具备过硬专业素养和深厚审判经验,更离不开一套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根据我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但是,在法院内部,由谁具体行使审判职权?院长、庭长对未参与审理的案件能否行使权力?若法院内部对案件存在分歧,结果如何确定,由谁承担责任?从制度上回应这些问题,就需要进行科学妥善的权责分配。司法责任制就是一种权责分配机制,重点在于科学划定审判权力运行边界和各类主体职责,确保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失职必问责、滥权必追责。
    在我国,落实司法责任制有两方面相辅相成的要求,即“让审理者裁判”和“由裁判者负责”,意在构建科学的司法权运行体系,最大限度预防错案发生。有人将司法责任制仅仅简单归结为错案追究,理解为惩罚意义上的问责,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司法责任制首先讲的是责任分工,而不是责任追究,系统意义上的司法责任体系,是一种涵盖多种要素的结构性制度安排,包含审判权力运行、审判资源配置、法律统一适用、违法责任追究、依法履职保障和司法质效监管等全方位的制度机制。
    坚持有序“放权”与有效监督有机统一。解决好“放权”和监督的关系问题,是落实司法责任制绕不过去的前提和难点。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将“去司法行政化”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改革的着力点首先是“放权”,解决审理权与裁判权分离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具体的“放权”措施包括:授权独任庭/合议庭独立签发裁判文书,废除院庭长审核、签发文书的做法;由院庭领导直接办案,尤其是重大、疑难、复杂和新类型案件,主要通过指定分案机制直接由院庭领导组成合议庭审理,改变此类案件中审理者与裁判者分离的局面;建立咨询性质的专业法官会议,满足合议庭对于法律适用疑难问题的咨询求助需求,但又不干涉合议庭独立裁判的权力;严格规范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范围和程序,确保绝大多数案件无须上会讨论,由独任庭/合议庭自行裁判;等等。
上述举措无疑强化了法官办案的独立性和主体地位。但“放权”不等于“放任”,“独立自主”不代表“自行其是”。有人担心“权力在法官、压力在法院、责任在院长”而不敢放权,个别地区不区分案件繁简难易、所涉利益、规则意义,对各类案件“一放到底,放任不管”,还有人认为监督就是干预、批示就是违规、法官就要独立,进而排斥监督管理,排斥民主集中制,甚至排斥党的领导,这些都是错误的,必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41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