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干校六记》我读过,写了在艰难的境遇中,依旧坦然、乐观地生活,体现了一种强大的内心,这点跟阿城一样。杨绛的文笔,冲淡,平和,简练,但不时有惊喜,那就是非常深刻或者非常灵性的句子。因为读了《干校六记》,再读《我们仨》的时候,就很容易有一种误解,以为还是写的那个时代。因为文章开头所营造的氛围,跟那个特殊的时代很像。而这种氛围,让人感受到非常地恐惧,非常地不安。在这种氛围中,人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一切听命于一种神秘的力量,不知今夕何夕,不知路在何方。甚至不知过了今天,还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
《我们仨》在第一部开头就写道,84岁的钱钟书,被突然通知去开会。通知的人,不知是什么人;去的地方,不知是什么地方;自己还不能用车和司机,必须上对方的车。杨绛写道,感觉钱钟书被一些陌生人带走,像绑架一般,非常地不安。但钱钟书还是无法抗拒地被带走了。直到第二天,他们的女儿钱媛,才带着杨绛去看钱钟书。
那个地方继续透着恐怖的气氛——不能多说话,不懂的不能问。真是太不自由了。钱钟书所在的地方,竟然是一条船上 。就他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床上。让一个84岁的老爷子独自离开家人的照顾和陪伴,来都这么一个陌生的地方,孤独地生活,真是太不人道了。这个地方也奇怪,叫做古驿道。杨绛每天看过钱钟书之后,只能回到客栈休息。更加奇怪的是,钱钟书所在的船,每天都还要往前航行一段,杨绛第二天只能找到下一个客栈,才能见到钱钟书。
那个时候,杨绛也是83岁的老人了,让一个这么大年纪的人,每天孤独地奔波在河边的道路上,也是太残忍了。但杨绛就是这么写的。我可以说是没有看懂——这究竟是为什么?同时感觉到,让一对80多岁的老年人分开,不能安度晚年,这太残忍了,让人如鲠在喉,难以忍受。后来我查了一下,才明白,杨绛是把真实的生活,安置在梦境中来写,可以说是真真假假掺和在一起写的,难怪我没看懂。
但因为这是一个长长的噩梦,所以我看着很不舒服。相比之下,我还是希望杨绛用写实的手法,就写钱钟书在住院,她每天去医院看望他,这样写的话,让我还可以感受到一种起码的人道。
但无论如何,杨绛已经这么写了。我在想,她之所以这么写,之所以写一个长长的噩梦,甚至把梦境营造得那么逼真,那么瘆人,应该是有一定的真实生活经验做基础的吧。还是那种特殊时期的生活,在她心中留下了浓重的阴影。就是我,也因为过去的某些事留下了可怕的阴影,至今不能完全消散。
无论如何,我非常敬佩钱钟书和杨绛这一对神仙伴侣。钱钟书的《围城》我看过,极好,可惜他后来不写小说了,改为写《管锥编》。据说这本书十分厉害,但是一般人读不进去,还用的是繁体字。我个人觉得,钱钟书不继续写小说太可惜了,浪费了他惊人的文学才华。大家说呢?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3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