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在2024年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三年年均分别增长7.9%、8.5%、19.1%,保持着量的合理增长,质的提升更为扎实有效,高质量发展特征愈加明显。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在推动创新发展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在充分释放传统动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新动能。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坚定不移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创新发展之路,坚决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全面激活,着力打造政府、企业、高校、金融、服务、园区“六位一体”的县域创新生态。坚持把加大扶持力度作为鼓励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每年都拿出奖补资金鼓励扶持在创新上舍得投入、在创新上有成果的工业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型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加快推动产学研融合,探索设立省内第一只县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吸纳引进一批优秀科技成果落地**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推进创新企业平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增长了3倍、8倍,产值已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2%、33%,经济发展进一步呈现质量效益型特征,国家创新型县(市)的建设成效越来越显著。特别是注重以标准化体系建设助力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2023年12月,**市功率半导体产业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此外,我们在充分发挥技术要素作用的同时,更加着力用好人的要素,实施了针对青年党政管理人才的“薪火计划”、域外乡贤企业家的“归巢计划”以及紧缺实用技术人才的“春雨计划”,出台各类人才奖补政策,开通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了市校共建学生政务实习基地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共建清华·**乡村振兴远程教学工作站,逐渐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多层次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在推动协调发展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我们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品牌农业作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对照“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化强市”目标任务,坚持走特色农业产业化之路,深入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超额完成102.3万亩大豆种植任务,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53.9万亩,居牡丹江各县(市)之首,粮食总产量突破10亿斤;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十大赋能行动”,积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持续推进大豆优质化、养殖规模化、沙棘品牌化,科学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食用菌、沙棘形成规模,番茄、黑牛远近闻名;不断强化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品牌带动、信誉保证,先后获得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示范县,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位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三,推动全市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位居全省前列并齐头并进。同时,我们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全省前三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建立与物质文明发展成效相协调的精神文明成果,在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物质条件的同时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大力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圆满承担了2023年全省文明城市创建和志愿服务工作现场推进会议的观摩任务;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全省近年共有九个乡镇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市占据其中两席。
在推动绿色发展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们始终把绿色发展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问题导向、集中整治,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大力实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整治入河排污口,在牡丹江地区首创“水生态补偿机制”,**河流域水质由2020年Ⅳ类水质稳步提升到目前的Ⅲ类水质,域内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针对本地突出问题,动真碰硬开展打击毁林种参、矿产领域“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切实维护了各类资源安全,整治效果明显。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的各项问题得到了有效整改,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30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