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作家钱钧华在完成《跟孔子周游列国》后,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即对孔子崇尚的中庸思想深入研究,用哲学的高度和逻辑思维加以条理系统化,从而演绎成一部有关中庸理论的大众哲学。这一想法他酝酿了多年,以至于欲罢不能。为此他特地拜访请教著名哲学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R教授,当R教授了解了他的想法和目标后非常吃惊,他没想到一个在社会田野调查方面颇有成就的社会学家,却想跨界搞自己不熟悉的哲学研究简直是“天方夜谭”,很难会有成果。教授多次劝导他放弃这一想法,继续搞自己熟悉的田野调查。然而钱钧华没有放弃,他的执着性格强化了他的行动。此后许多年,他安下心来,闭门在家,潜心研究起中国的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经过10年的“磨剑”,终于“磨”出了“一把宝剑”——一部原创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庸的大众哲学书。
今天,《中庸的大众哲学》已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且上了销售排行榜,此成绩来之不易,实乃可喜可贺。近年来有关适合普通民众阅读的大众哲学书籍凤毛麟角,尤其是中国哲学方面,此书可以说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在本书中,钱钧华阐述了中庸的方方面面,他认为中庸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人生的大道,是事业成功健康生活的准则。学习中庸的目的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智慧和生活品质。生活中无论发生了什么棘手的问题,都可以在该书中找到答案,可以说它是一本人生的工具书。本书把中庸这个哲学命题讲述的非常透彻,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中庸理论,以中庸本体论、中庸认识论与方法论、中庸社会历史论三条主线,充分结合时代发展,对人生与命运和人世间的哲学问题都从中庸角度提出了不同以往的新解释。总之,中庸到了钱钧华这里积极性和建设性充分体现出来了。
在本书第一章中,钱钧华系统论述中庸本体论,从哲学概述到物质世界,从宇宙起源到精神世界,通过简洁明了的阐述,让读者清晰了解中庸哲学的精髓。在本章中,他提出了“中哲学”的概念,认为中是事物产生时的初始状态,充满了各种元素,无数的元素在此汇集、交流、磨合,它是孕育万物的母体。中,无意识,无目的,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过程中。这样的解读无可置疑,也进一步说明了中庸哲学的鲜明特色。由此他提出“物由中生”及“两端运行”等哲学命题,认为两端运行体现了事物的生命力,它是事物运行、变化的距离和范围。这是中哲学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定义一节中他指出,在孔子之前只有中的概念,没有中庸的概念。中庸是孔子首先提出的,孔子视中庸为最高的德行,孔子还说过犹不及,由此可以理解为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尽管后世对中庸的理解有歧义,但中庸的基本概念是不言自明的。在第二章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庸的认识与方法论,确立了本书的逻辑结构体系,形成了中庸哲学的逻辑思维。在他看来,逻辑思维借助于概念、判断、推论的思维形式。认为逻辑思维不是通过具体形象,而是通过抽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从部分中认识整体,通过现象把握本质,继而获得规律性的知识。本章另一个哲学概念是中庸思考,他认为事物的极端性、中间状态以及临界点随时在变化,需要中庸思考去把握。这就提升了中庸的现实意义,也进一步对中庸哲学做出了概括和总结。
最后一章,在中庸历史社会论中,作者讨论了人类未来和人生意义等重大问题,试图用中庸理念解释这一切。在某种意义上说他跟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及中庸思想是相贯通的,孔子注重做事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过犹不及等,这对一般人来说确实难以做到。本书考虑更多的是当代人的思维格局和生活理念,也因此更具现实意义。其中提出的人生可以改变,中庸就是良方,正是作者的良苦用心。作者把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和生存智慧融为一体具有深远意义,应该说当今社会需要这样的中庸哲学。眼下,《中庸的大众哲学》已被读者青睐,也将被越来越多读者所关注。相信此书对大学哲学系学生具有参考价值,更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社科类优秀图书。
2022.8.11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1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