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机关转入企业,弹指一挥间,亦然是十个年头。十年间,一直从事文字工作的我,自然历经了许许多多,包括有刚刚走入这一行业的茫然,投入工作的激情,收获硕果的喜悦……
一、进入联社第一考
2013年5月,我从海南慈善总会办公室被引入到省联社,接续从事自己过去的老本行——宣传工作。在引入农信之前,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历经了人生一次大考。
作为一名在机关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文字能力固然非常重要,但也许在某些领导的眼里其人品更为关键。在省联社决定聘用我之前,某天晚上,我突然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声音很浑厚:您是袁国华处长吗?我很自然地告知对方:您说错了,我还不是处长,我的任职资格还没有被通过,目前只能算是一名科长。对方依然没有放弃对我的称呼:你就是袁处长啦!对此,我连连表示对方弄错了,因为当时的我确实还只是一名主任科员,如果没有别的事情,我就只能挂电话了……对方赶紧对我说,别挂电话了,你知道我是谁吗?最后我才知道,原来这是省联社主要领导给我打的一个电话。
后来,在加入农信队伍之后,领导向我透露了这个秘密,那是我进入海南农信的一次过关考试。如果当时的我虚荣心强的话,顺水推舟接受了领导的语言贿赂,海南农信的大门也就会自然对我关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习惯于实话实说的我,多多少少沾了农家子弟不慕虚荣的光。
二、负面新闻正面做
从机关来到省联社工作,没有任何时间与机会让我来适应,个人的能力到底有几斤几两,倒是领导想尽快获悉的。
没有多久,分管领导就交给了我一条线索,一名小额信贷技术员因为收了400元好处费被举报。他让我带海南日报的记者实地走访一下,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接到这个任务,我开着当时一位朋友送给我的一台破旧二手车,二话没说,立即与日报记者悄悄地来到屯昌县那位农户家里。在听到我们的来意之后,刚刚贷到款的年轻夫妻俩头摇得像拨浪鼓:“袁部长啊,你们不能冤枉好人啊,农信社的小额信贷技术员真的是不抽我们一支烟,不拿我们农户一分钱,这完全是一个误会啊!我本以为他跑上跑下,给点辛苦费费,以示感谢是很正常的事情,谁知他死活不肯要,我硬是托亲戚才硬塞到他包里的,并且说如果不收下,以后就不找他贷款了。拗不过我的脾气,只好收下了这个红包,但第二天他就让亲戚把这笔钱返还给我了,你们千万不要因此处罚他!”
毫无疑问,这个信贷员的做法也没有问题,但与农信的规定与要求是相悖的。整个走访过程,夫妻二人包括他们的邻居都不住夸赞农信信贷员,说海南农信阳光信贷,公开透明一点也不假。送我们到村口的时候,他们还一再说,这么好的人要受处罚,那就是天理不容啊!回到海口,我反复琢磨这个稿件如何下笔,关键是从哪一个角度来进行报道,达到宣传与教育同频共振。
与海南日报记者深入开展探讨,我们最终决定以题为《海南省农信社:信贷员收400元“饭钱”被罚万元》对整个事情做一次深度全面报道,既为信贷员做了正名背书,也展示海南铁腕执纪的决心。报道出来后,社会好评如潮,许多对海南农信阳光信贷存疑的人,都纷纷转来农信办理贷款。
三、真金还需火来炼
以前在省委宣传部工作,上面有处长、副部长来顶着,作为科长的我,主要是完成领导交办的具体任务。到了省联社,从宣传报道的选题策划,到产品品牌推广,再到声誉风险管控,都必须身处一线,亲力亲为之。
刚刚熟悉业务不久,就面临一场紧急大考,这场大考考验我的协调力、谋划力、应对力。
2014年6月,省联社主要领导要求我立即召开一场新闻发布会,面向社会推广海南农信“一小通”循环贷产品。这款产品一次审批、总额控制、循环使用,借款人与贷款人一次签订合同,在合同约定的最高贷款额度和期限内,随用随贷,随有随还。可以说,这是海南农信超前谋划的一款针对小微企业和农户的产品,线下审批、线上用信,观念超前,对于贷款难难贷款的小微企业和农户而言,真是省心省力省时。
领导要求我必须高水平办好这场新闻发布会,让社会对海南农信的支农支小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让我为难的是,从发布会方案成型到发布会召开,留给我的时间还不到三天。当时的省联社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加我在一起不超过三个人,需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比如发布会主持词、新闻通稿的准备,媒体记者的邀请,发布会会场的协调与布置等。
可以说,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的一次大考。短短两天多的时间里,一会儿要去省委等候发布会报备工作进展消息,一会儿要思考新闻通稿的写作框架,一会儿要盯紧会场布置进度……总之,为了开好这场发布会,我几乎进入一个忘我的状态,一边趴在电脑桌上不断敲击着键盘,一边不断对外拨打电话,带过来的早餐忘记了吃,甚至水也忘记了喝,厕所也顾不得上……
苍天不负有心人,我记得那一次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非常成功,到场的媒体就有30余家,记者达到57人。发布会首次以线上直播形式推进,我作为发布会主持人,很好地把控住了节奏,媒体记者提问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回答相得益彰,给现场的媒体记者和社会各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南农信“一小通”循环贷产品一炮打响,经过媒体大规模报道后,为社会广泛知晓,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四、舆情应对解难题
开好一场新闻发布会不易,处置突发而来的舆情更是考验一名宣传工作者的综合能力。
2015年,一位80多岁客户的儿子给网点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告知于我他手头有一张58年的存单,想来农信网点兑现。海口农商工作人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个情况,于是转而向宣传部进行求助。
经了解,原来是老人的家人在整理家务时,一不小心翻出了一张1958年6月26日的存单,上面显示为233.33元。这个跨半个多世纪的存单是否真实,能否兑现?老人家的儿子不容我们多多思考,早已将这一新闻线索报料给了媒体记者。媒体记者询问我,此事怎么办?在来不及答复的前提下,一篇题为《海口八旬老人233元存单存了56年 如何兑现难倒老人》已经在某报重要版面出现。事不宜迟,我赶紧与时任海口农商银行常务副行长岳剑峰商量,经过我们仔细查阅资料,得出58年个人是不可能有这么一笔大的资金的结论,很有可能是老人以实物形式入股。
一张58年的存单,对媒体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大料,能否兑现又考验着农商行的责任与担当。面对一突发而来的舆情,我决定带着记者深入到客户家调研,一起来还原这张存单真实面目。
我们一行来到了客户所在地,实地走访了当地的农户。他们回忆当时的场景,确如我所料,当时的农户就是以实物的形式入社(类似今天入股),由信用社开具存单。面对客户的半信半疑,我联动后方,出示工作人员找出来的底单——显示就是青苗字样。同时,为了安抚老人情绪,我和岳行均表示可以个人出资来收购这张存单,作为未来海南农信行史馆的实物,当然如果如果客户想兑付,我们将会予以实际计息。
对于我们的做法,客户考虑再三,觉得合情合理,最后表示自己要保留存单,对海口农商银行和宣传部门上门服务,为客户解疑释惑的做法,他们也深表感谢。现场媒体记者为我们的做法所感动,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做了一次深度的正面报道,结论是海口农商银行是敢担当、勇作为、解难题的好银行。
五、经验宣传入人心
我来海南农信任宣传部负责人后,一直在思考如何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效应?
在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后,我发现海南农信有一拨人年轻人,早上一头露水、中午一身汗水、晚上一脚泥水,不喝农民一口水、不抽农民一支烟、不拿农民一分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为农民放款,助农民增收,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和为农举措深深打动了当地百姓,被他们亲切誉为“小额信贷童子军”。
我觉得这样的典型经验就应该大力宣传,让社会都知道有这么一支为农增收的好队伍,以此弘扬社会正能量。于是,我写了一个小内参,很幸运得到时任省委书记罗保铭的批示。后续,在2014年的2月,省内媒体掀起了农信小额信贷经验宣传的热潮,农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也相继予以跟进。
从此,海南农信小额信贷支农模式名扬天下,国内其它省级联社纷纷来海南取经,海南农信也适时通过博鳌亚洲论坛这个舞台把小额信贷经验向社会展示。2015年8月,国家重大课题和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支持“三农”实践研究正式启动,海南小额信贷模式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
十年时光倏然而过,作为一名农信人,特别是作为宣传战线的一名老兵,每每回味自己耕耘的这片热土时,也深深为自己过去的努力所感动。我本农家子弟,来自于农村,奉献于“三农”,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责之所在。做一名有情怀的农信宣传员,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勇立潮头,不断用手中笔写出新的作品,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尽个人的绵薄之力,这是我的梦想与夙愿,也是激励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所在。
作者:海南省农信联社党委宣传部部长 袁国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1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