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建准(1885—1969),出生于甘肃宁定县(今临夏广河县)一户农民家庭,后随家人迁居渭源县南山乡,自幼随家人参加农牧劳动,深知农民生活窘迫艰辛,终生保持朴素勤俭的生活习惯。7岁入私塾开蒙,后入河州凤林书院攻读经史著文,因刻苦努力且学业出众受到书院讲师重视,经童生试于17岁考上秀才,又自幼习武身强体健,故于1906年考入甘肃武备学堂,1909年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校。在读期间,接触到许多进步人士及《苏报》等进步刊物,思想逐渐倾向革命,与同学数人于1910年秘密加入同盟会,毕业后在“北洋之虎”段祺瑞部下担任下级军官。1911年,裴建准被派返担任甘军第三标即“忠武军”的教练官,10月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爆发,裴建准秘密联络革命党人起义,由于事机泄露被解除军职。
不久辛亥革命成功,南北和谈促使清帝退位,1912年3月甘肃通电拥护共和,裴建准被选举为省议员,旋以军事代表身份随甘省议员赴京禀事,由于在北京公开揭露甘督赵惟熙不法行径,被赵撤消代表资格,随后经举荐进入北洋政府陆军部从事文职工作。1913年沙俄、日本在中国东蒙大肆攫取特权,挑唆外蒙“独立”且怂恿外蒙伪军骚扰绥远,裴建准投笔赴内蒙参战,至1915年外蒙取消“大蒙古国”,裴建准被调回保定军校担任教官,这一阶段培养的学生中有张治中、白崇禧等人;次年又调任陆军训练部,随后参加讨伐张勋复辟之役,转战于廊坊、北京等地,因战功累迁至边防军参谋长等职。1919年2月回甘省担任“忠武军”周务学部教练,旋被张广建任命为河州镇守使。
当时甘督张广建逼逐军阀马安良离开兰州,后者遂蛰居河州擅作威福,河州镇守使张定邦以及各县知事俯首帖耳,又回人军阀多出自河州,故历任河州镇守使颇不自安。据地方志载,从民国元年到民国六年,任河州总兵者自吕奎元到张定邦一共是五人,平均任期仅一年余。裴建准刚赴任,辖区同仁县隆务地方发生汉藏纠纷,藏人群起包围县政府,此时汉、藏民众皆望镇守使公正处置,稍有不慎便会造成更大麻烦,然而裴建准经过深入调查妥善化解了矛盾纠纷,不仅使汉、藏民众心服口服,就连观望的河州回人也十分倾心。裴建准为长保一方安宁,积极与河州出身的回人军阀友好相处,1920年9月因甘督张广建倒行逆施,宁夏护军使马福祥联络诸马驱张,裴建准也在受邀之列,联名揭发甘督张广建“祸甘”罪行,通电要求撤换甘督,最终张广建离开甘肃。期间,马安良病逝,其子马廷勷就任凉州(今武威)镇守使,使裴建准治下的河州更趋安宁团结。
历史上,河州的民族宗教问题错综复杂,尤其自清朝同治年间陕甘回乱发生后,民族之间的隔阂异常严重,大小军阀势力盘根错节,彼此间猜忌武斗层出不穷,历任镇守使不得安宁。然而,裴建准任职河州八年,始终坚持民族团结化解矛盾,广泛接触征求民众意见,协商处理辖区大小事务,团结当地声名品行俱佳的开明士绅,热心提倡文化教育事业,使河州成为各族民众安居乐业的所在,裴建准也因而得到河州老百姓的称誉,而且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比如1923年裴建准处理十八世肋巴佛父亲被杀一案就很典型。当时一个恶霸杀死一名贫苦藏人,又掠走他的两个女儿,其妻子携哑巴儿子尕三哥到处告状无果,最后流落到河州向镇守使处喊冤,裴建准查清事实惩办凶手。期间发生一件奇事,“小哑巴”尕三哥开口说话,引来寻找转世灵童的喇嘛们注意,随后“小哑巴”被认定为和政松鸣岩寺第十八世肋巴佛,事后裴建准亲自主持坐床仪式,受到境内各民族的普遍赞扬。
1926年6月西北军刘郁芬调任裴建准为肃州镇守使,1929年2月又调任甘凉卫戍司令,任上依旧保持关心民间疾苦、平易近人的作风,期间甘肃连年灾害欠收,其大力遏制辖境内地主富豪滥发高利贷盘剥百姓,由政府出面发行低息官印纸票,赈济灾民以共度荒年。同年夏,西北军刘郁芬、孙连仲等部奉调东出参加“中原大战”,仅留雷中田部屯留甘省,各地乘西北军兵力空虚蜂起作乱,省内士绅于1930年4月组织“八大委员”主政的省政府,裴建准是委员之一,后经马福祥建议下,国民政府任命马鸿宾出任甘省主席。1931年8月,冯玉祥密令雷中田发动政变即“雷马事变”,将马鸿宾拘留软禁数月,成立由13位委员组成的临时省政府,裴建准是委员之一且兼任省防司令,不久吴佩孚引少量兵力由四川入甘,欲居中说和雷、马且伺机东山再起,因屡遭冷眼而离开,此时陕西军阀杨虎城派遣麾下孙蔚如入甘,旋即击走雷中田,临时省政府大权旁落。
1932年2月,裴建准以甘凉卫戍司令身份率部进驻甘州(即张掖),收编原镇守使马璘残部,组编混成旅扫除境内盗匪,抵御马仲英入境骚扰,使甘州一方人心安定。此后,国民党势力逐步控制甘肃,各派势力明争暗斗不息,省务清浊难辨人心汹汹,裴建准逐渐厌倦官场恶浊,遂下定决心退出军政舞台,过上清贫自在的平民生活,与好友研习佛典书画自娱,其清誉甚受兰州市民称道。新中国成立后,裴建准积极参加统战工作,为民族团结和宗教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于1969年12月溘然示寂,终年85岁。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1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