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协会议书面发言材料汇编(46篇)
目录
1.调动种粮积极性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4
2.协调推进工业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 6
3.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8
4.商会组织应发挥引导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 10
5.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12
6.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综合施策提升种粮效益 14
7.提升绿色贸易质量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16
8.加强科技强链补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 18
9.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20
10.发挥xx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作用 22
11.推动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24
12.进一步激活林业经营发展促进林农致富增收 26
13.深化国内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 28
14.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30
15.推动xxx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 32
16.以文旅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34
17.加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助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36
18.深化xxx产业协作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 38
19.法治赋能强保障环境优化促发展 40
20.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2
21.主动服务国家产业梯度转移加快打造xxx区的重要战略腹地 44
22.立足长远放眼未来筑牢侨界青年“根魂梦” 46
23.支持制造业储能降本培育千亿级新兴产业 48
24.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50
25.聚焦培育外贸新动能支持“新三样”扩大出口 52
26.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54
27.以侨为桥汇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合力 56
28.发挥xx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作用 58
29.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60
30.在妇女群众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62
31.密切联系界别群众画好最大同心圆 64
32.聚焦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最佳实践稳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66
33.同心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68
34.便民利民促融合携手共促心联通 70
35.凝聚华侨华人力量共襄民族复兴伟业 72
36.凝聚xx青年力量助力国家蓬勃发展 74
37.以学校为主阵地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76
3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78
39.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80
40.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新局面 82
41.举办中国长江流域国际博览会推动世界大河文明对话 84
42.发挥爱国爱x力量作用提升凝聚力引领力 86
43.文化自信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88
44.深入学习贯彻***文化思想推动xx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90
45.xx优势助推国家文化建设启新程 92
调动种粮积极性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调动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保证。
据调研,20xx年至202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体缩减,稳产保供任务艰巨。我们认为,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关键是要充分调动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两方面积极性,切实做到“有地种、有人种、种得好”。为此,建议:
完善粮食补贴方式,有效降低种粮风险。提高补贴政策的集中度与精准性,粮食补贴政策要聚焦规模经营主体和优质粮食生产领域,逐步形成“补贴粮食生产、补贴优质粮食、支持适度规模经营、支持高质量农机”的补贴体系。推动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在全国产粮大县的全覆盖,在总结推广试点地区成熟经验基础上,优化险种设计,简化理赔程序,实现种粮风险可控、损失可定、收益可保。
加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农民售粮收益。支持农村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统筹落实粮食烘干中心建设补助,优化粮食烘干能力布局,规范烘干设施装备建设与操作流程,增强农户获取烘干服务的便利性。支持农村储粮设施建设,加大储粮设施补贴力度,满足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粮食生产者的规模化储粮需求,并鼓励其发挥设施优势,满足农户择机售粮需求。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切实维护粮食主产区发展利益。优化粮食主产区粮食奖补政策,在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提高奖补标准的同时,丰富支持手段、健全支持体系,提高奖补政策精准性。探索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利益补偿机制,引导和支持地区间的粮食产销合作和粮食安全合作,推动粮食主销区向主产区的利益转移。探索建立粮食主产区发展利益补偿机制,设立发展补偿基金。
协调推进工业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
近年来我国工业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建议将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相结合,将生成或预训练Transformer模型(GPT)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相结合,赋能中国式工业现代化新征程。
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工业智能化发展基础。由政府主导建立工业人工智能产业建设领导小组机制,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推进算力资源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定期发布可公开数据;建设高质量的行业共享数据集,建立数据生产、流动和保护机制,实现数据标准规范、流动畅通、存储安全。系统性规划布局,构建基于根技术的生态体系。
强化产业培育力度,助推工业智能发展提质增效。发挥政府统筹和主导作用,着力研究人工智能的工业适配性,支持行业推广人工智能及其装备在制造、能源等工业领域示范应用,通过聚焦全生命周期管理,突破关键技术,加快人工智能在工业场景中的创新应用。
加强基础研究,持续提升核心技术支撑力。注重原始创新,加强人工智能底层基础理论研究与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基础模型的研发,算法、数据和算力的创新,重点聚焦人脑科学、脑机接口技术和自主无人系统技术等。同时夯实产业核心基础,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强化自主生态创建。
加强服务型研发设计,推进工业专用模型发展。重点推动以模型即服务(MaaS)为代表的模式,实现“人工智能+制造”对产业的渗透。推动建立数字驱动的协同供应链,实现全供应链信息的整合与及时分享。
加强工业数据的采集、利用、开发,围绕工业生产、设备维护、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加强对传感器数据和生产数据分析,通过专用大模型实现智能化的生产调度和故障预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专用大模型的不断积累过程中,打造高智能新型工业产品,实现工业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的深度融合。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中共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从“培育”到“加快建设”,体现了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议:
让持续创新成为企业“DNA”,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企业一旦站上创新的潮头,维持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要持之以恒坚持创新。要发挥政府“政策引导者”作用,从制度设计上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优化企业研发经费统计方法,统一企业会计核算、高企认定、加计扣除税收规定三类口径,激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探索建立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机制,强化企业在战略性产业集群中的融通带动、引领示范作用,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让“世界地图”深入企业心中,推动“国货出圈”向“国货出海”转变。积极帮助企业扩大“朋友圈”,支持企业深耕欧盟、东盟、美国、日韩等传统市场,强化“一带一路”国家科技、产业合作,重视发展新兴市场及RCEP成员国市场,推动产品、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
树立“品高价优”的产品理念和形象,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十余载,但大部分国货的产品力、品牌形象暂时未能满足高端高质的消费需求。因此既要做高端产业,也要做产业高端,把企业市场竞争的重心由低价胜出引导到提升质量溢价与品牌效应上来,支持企业瞄准先进标杆开展质量攻关。
为企业家创造“一池最适宜的水温”,以“一流生态”成就“一流企业”。政府要给企业家稳定的政策预期,营造依法保护企业意识和举措,让企业家真正成为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和引领者,打造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和金融家交融共生的生态。
商会组织应发挥引导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全国工商联的全力推动下,地方各级工商联坚持自上而下、协同推进工商联所属商会建设,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商会在政企沟通的桥梁作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中的纽带作用不断提升,商会经济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商会自律诚信和社会治理作用逐渐显现,商会组织活力日益增强,成为政府管理服务民营经济的助手,对引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建议: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各地商会组织要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写入商会章程,在商会中建立党支部,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把思想引领体现在服务之中,以全国工商联“四好”商会建设为载体,使一大批商协会组织成为党和政府联系民营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
充分发挥商会地缘作用。商会以地域为联结纽带,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以xx为例,多年来中共xx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一直重视异地商会健康发展,大力实施闽商“回归工程”,凝聚海内外闽商支持家乡发展、投身家乡建设的强烈共识,推动一批龙头民营企业来闽投资。这是商会地缘优势的重要体现。
搭建“亲清”政商关系的重要平台。当前,全国各地基本实现了经济领域重要会议邀请商会代表参加,涉及民营企业重要决策时,事先听取商会的意见建议。大部分省份建立了省领导联系商会制度,定期走访商会,听取工作报告和行业发展诉求。在一片乡情下,共议家乡发展大计,正是“亲”与“清”平台的重要体现。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剂。全国工商联已经推动“四好”商会团体标准化建设,民政部门也推动“5A”评价制度促进商协会行业标准化和诚信体系建设。地方一些商会积极开展银企对接等服务。xx、xx、xx、xx等多地更是支持商会发挥企业集聚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形成,促进当地产业生态链的发展,成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剂。
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十年来,作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自贸试验区在改革、开放和创新领域试出了新经验,闯出了新路子,改出了新成效,在步入第二个关键十年的重要阶段,建议:
加大自贸试验区开放压力测试力度,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在特殊物品进出自由便利方面加大试点力度。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在重点领域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探索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推进数据分级分类管理,探索构建跨境数据管理新模式。优化国际化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提升自贸试验区国际规则对标水平,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达到新高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探索建立政府采购信息常态化公示制度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探索建立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规则、数据保护能力认证规则、跨境数据交易规则等。
强化自贸试验区重点产业集聚能力,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新发展。探索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定制政策制度监管模式。在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赛道,在补链强链延链方面精准发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大力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高端工业软件和工业互联网App、信息安全等信创产业,推动自贸试验区落地更多数字化场景和项目,强化数字治理。
加快完善自贸试验区管理体制机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新合力。定期召开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自贸试验区发展总体规划。探索建立自贸试验区赋权清单制度,完善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激励机制。设立自贸试验区专项扶持资金。构建以鼓励改革创新为导向的改革创新容错机制。建立健全自贸试验区统计指标体系,健全自贸试验区考核评估体系和退出机制。
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综合施策提升种粮效益
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为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强化底线思维、注重统筹协调、因地制宜施策,让产能基础更牢固、种粮收益有保障、产区抓粮不吃亏,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建议:
坚持不懈夯实产能基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布局,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统筹粮食与其他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品种结构和时空布局,促进粮食生产与环境生态良性互动。同时,拓宽农业生产空间,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加快耕地保护立法,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完善占补平衡制度和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持续提升高标准农田投入标准和建设水平,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坚持科技引领绿色发展。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综合产能提升,集成推进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融合配套。
健全种粮收益保障机制。价格体系要更精准,统筹做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完善粮食优质优价机制,构建分类分级的收储价格体系。补贴机制要更灵活,建立与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及粮食生产成本动态挂钩的补贴触发机制,及时有效稳定种粮收益预期。保险服务要更普惠,突出粮食生产战略性定位,进一步加大政府政策性农业保险力度,扩大粮食生产保险种类和覆盖范围。产业政策要更有力,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促进粮食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完善考核强化奖补激励。调整相关统计口径,设置大豆和青贮玉米产量折粮系数,科学考评粮食安全责任,促进玉米大豆轮作、种地养地结合。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和省级财政统筹力度,建立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建立横向补偿机制,设立国家层面统筹的专项基金,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提升绿色贸易质量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基石,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提升绿色贸易质量,加快培育以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等为特点的外贸新动能,是拓展绿色化发展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建议:
完善外贸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搭建专项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与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相关的数据库和出口贸易信息网络体系,及时汇总并发布相关法规政策动态。探索推进同欧美等互认的碳排放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对应的核算与报告机制。强化绿色产品认证对象培育,对标碳减排标准,引导加工贸易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提高参与碳减排标准体系建设的行业话语权和市场议价能力。
立足“双循环”,提升对外贸易发展韧性。以国际循环为通道,优化海外经贸网络布局,增强企业环境责任风险履责能力。编制对外贸易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增强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调控和化解能力。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以全球视野推动建立多边交流机制,建设更高水平、更为安全、更具韧性的对外贸易绿色化发展体系。
拓展绿色化发展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聚焦数字化和绿色化两大新质生产力发展赛道,加大低碳科技创新力度,打造绿色贸易“新高地”。持续建设服务贸易对接交流云平台,提升服务贸易数字化应用水平,重点完善绿色产业评级体系,促进产业链碳排放核算、碳价衡量及减排降本机制构建,推动xxx、xxx、xxx区等国家战略区域绿色产业市场互联互通。让绿色低碳基因融入高质量发展的“毛细血管”,在全球范围讲好中国绿色经济故事。
加强科技强链补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当前,中国经济已经高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但部分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技术和设备、关键基础材料过度依赖进口。产业链供应链是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有韧性,国家经济才能安全、平稳运行。建议: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对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要运用好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科研投入,在制造业重点领域继续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核心零部件、基础材料和装备完成进口替代,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在国家层面推动建立跨产业、跨行业的供需机制,加快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科技创新产业链供应链。
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市场,打通科创与应用的桥梁。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延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创造中国服务的国家品牌,还需要进一步给民营企业以支持,在项目准入上更加“松绑”、在重大领域上更加“开放”,让企业更好发挥自身创造性。在整个制造业领域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和国有资本、专业院校的对接,让技术和产业化同频共振。
鼓励中小企业加快成长,打造优质企业梯队。优化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让更多民营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科技研发中;推动国有企业通过股权投资、资源共享、渠道共用,带动中小企业深度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各级财政加大对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民营创新型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培育力度,不断做强市场创新主体。
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新型工业化以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为主要特征,将显著加速各学科、各行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发展,催生更多更具时代特征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加速制造强国建设进程。建议: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新老并举,大力开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优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推进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产业生态建设。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分类出台鼓励性政策措施。加快集群数字化升级和新技术赋能,加强产业集群组织协同。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
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安全水平和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强链延链补链,集中政府资源、引导市场投入关键环节和领域。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全面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群。大力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专项计划。开展中小企业育苗行动,培养一大批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深耕细分领域。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全面打造吸引全球重大项目和投资的首选地。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更高质量“引进来”、更高水平“走出去”。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各省制造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布局。滚动谋划、储备、推进百亿级的重大制造业项目。以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为方向,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投资。
全面建设国际一流的制造业发展环境高地。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研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土地、金融、贸易、投资等政策精准对接、协同发力。用好“数字政府”“大数据”等抓手,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制造业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宽松氛围。
发挥xx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作用
中共二十大报告将“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作为未来五年我国主要的目标任务之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既是顺应发展环境变化作出的战略选择,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xx在制度、市场资源、资本、人才等方面具有天然的独特优势,应该发挥平台、示范和“超级联系人”的作用:
发挥平台作用。xx作为技术、资金、货物进出中国的桥头堡,在国家内外双循环经济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实施xxx区发展战略,xxx区处于“一带一路”枢纽地位,立体交通体系和经贸服务体系、资本金融服务体系、信息融合体系、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成,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畅通起到积极作用。
发挥示范作用。国家颁布《前海深x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全力支持xx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同时,坚持聚焦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关于支持xx深度合作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的意见》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构建促进xx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市场准入体系和市场环境;《xxx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xxx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目标。
发挥“超级联系人”作用。国家实施xxx区发展战略,要充分利用xx市场经济体系完善、金融制度与国际广泛接轨的条件,为xxx区发展引资引智,在发展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构建、推进国际国内规则融合上,更需要发挥xx“超级联系人”作用,深化与xx在金融、科创、人才等方面的规则衔接与机制协同,促进xxx区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跨境双向流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为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和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民营企业坚守主业、做强实业,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持续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建议:
民营企业应进一步融入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建设创新链。在资源配置方面,充分利用科研资源的有序开放,在政策支持下建立与重大科研创新平台的产业化合作模式。在人才流动方面,顺畅产学研人才的双向流动。在政策引导方面,在政府主导的科技类目和科研基金中为民营企业预留份额,并建立创新项目的容错免责空间;对民营企业投入长周期和高风险的基础科研项目,加强政策鼓励,加大税收优惠和融资支持力度。
在企业间建立良好的创新生态和氛围,加快建设数据要素的流通机制。为消除企业间的技术和数据“孤岛”,同时与科技创新机构高效协同,建议在明晰的数据产权制度和流通规则下,发挥市场在数据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形成数据的产研良性循环。
在国际竞争中突破“卡脖子”技术,同时推动核心技术在产业中的“真替真用”,形成“技术—产业”价值的双向奔赴。以民企为代表的应用层应该深度参与打磨技术和产品,挖掘应用价值。加强核心技术的产业应用引导,推动核心企业和重点领域优先部署应用;民企龙头发挥表率作用和服务能力,带动各个垂直产业的应用;将核心技术应用纳入考察范围,以税收等优惠吸引企业主动使用;以产业价值为导向对核心技术研发和推广进行评估和激励。
提升技术创新的普惠性,推动以供应链为代表的数字化工程的长期建设和成果转化,降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升级的数字鸿沟。建议龙头民企积极参与国家级和行业级供应链等平台的数字化建设工作,持续通过技术创新、场景实践和产业服务带动实体产业数字化升级;建议相关部门牵头建立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评价体系。
进一步激活林业经营发展促进林农致富增收
林业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林业既是一项公益事业,也是社会的基础产业,一方面要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另一方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积极开展林木种植和养护,拓展林业经营项目,不仅有利于生态的保护,也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林农的收入。2023年x月xx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对林权、森林经营、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等内容作出了进一步要求。就如何更好地落实《改革方案》要求,逐步扩大林业经营模式和市场规模,帮助林农更多更快地增加收入,建议:
加快林业碳汇市场发展与建设。加快对钢铁、化工等产业碳排放的研究工作,制定发布各行业的入市时间表,增强外界对林业碳汇的发展预期和投资信心。
进一步调整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对林业经营者实行林木采伐限额x年总额控制政策,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龄限制,进一步保障了林农的合理采伐需求。通过积极补种和养护,林木可以做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建议在合理范围内进一步放开采伐限制,提升林农造林育林积极性,实现林业经营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局面。
探索建立林业林木评级制度。由林业部门就不同树种树木建立评级标准,组织第三方权威认证机构开展林业评级工作。林业林木评级将有助于林权、林木数字化网络交易能力的提升,未来也会对林木期货市场的建立起到积极作用。
整体而言,要激活林业的经营与发展,建立起林业经营模式。一方面增强公众和社会对林业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加强各项要素的投入和流动,社会资本、林木资源、碳汇指标各项要素充分调动起来,林业市场才会不断壮大,价值才能不断提升,林农也能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深化国内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
制度型开放是相对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而言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开放。当前,在世界经济的新一轮规则重塑中,国际经贸规则由边境规则向边境后规则转变,日益呈现高标准新趋势。这就要求我国将对外开放重心加速转向制度型开放,而标准制度型开放则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内容。建议:
开展顶层设计,强化战略布局。在国家层面出台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指导意见,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在各类国际合作交流中,设置标准化议题或内容,强化国际标准化合作。
深化标准化改革,坚持制度创新。优化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结构,培育壮大团体标准,提高团体标准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我国标准化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推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梯次向外国专家开放。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x在标准化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和试点。
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各方力量。联合制定国际组织建立制度规则,支持组建以我为主的国际专业性标准组织。围绕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牵头加快国际标准布局。充分发挥标准对外溢效应较强领域的支撑引领作用,由各部门分别负责,加强营商环境优化、ESG信息披露、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通关便利化、跨境物流、跨境数据流通、跨境支付、劳动保护等领域标准化建设,强化国际标准化工作,促进标准国际兼容。鼓励各地政府发挥优势,研究制定本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标准化实施方案,部署一批重点领域国际需求分析与国内外标准比对项目,提炼一批国际交流和标志性合作项目,开展中国城市与国外相关城市间的标准化合作试点。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中共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作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
以建设“海上粮仓”为抓手,夯实民生保供基础。强化经营主体作用,完善海产品市场信息发布机制。强化政府引导,坚持陆海统筹,优化海水养殖区域布局。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作用,在金融贷款、专项补贴、税收保险、产品价格上给予优惠。
以壮大规模和提质增效为目标,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强化规划引领,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为牵引,开展实施情况评估工作。打造陆海统筹发展区,积极推动海洋渔业、航运物流、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一体化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协作。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持续增强发展动能。优化国家海洋科研力量布局,整合优势力量搭建企业创新平台。强化人才支撑,实施泛海人才战略,推动高等教育海洋专业面向沿海省份多招生,职业教育面向特色渔业、海洋新兴产业开展培训。建设孵化基地,搭建展示平台,推动海洋科技成果对接转化。
以生态保护为根本,确保资源永续利用。在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许可范围内有序开发海洋,持续推进入海排污管控、海湾综合治理、海洋生物保护。健全完善制度,建立陆海统筹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机制、市场化生态激励机制。推动海洋生态价值转化,提升近岸海域水质、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
以开放合作为纽带,构建蓝色伙伴关系。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基础上,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双边多边合作。进一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以xx融合为契机,建设两岸共同市场。注重发挥xx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优势,深化xx海洋融合发展,推动xx基础设施应通尽通,拓宽xx农渔业在大陆的发展路径。
推动xxx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
推动xxx一体化发展,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结合工作实际,就贯彻落实好***总书记部署要求、奋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建议:进一步强化统筹联动,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加强协调共商和督促检查,推动重大项目落实、重大改革落地、重大问题解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坚持循序渐进,把握各地实际条件,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共享机制,有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让企业和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满意度。
进一步强化协同联创,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提升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是xxx最重要最核心的使命责任。下一步,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实施产业补链固链强链行动,确保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加快设立xxx基础研究基金,推动xxx国家实验室互设基地,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协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进一步强化共保联治,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整体质量。下一步,更好发挥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联动机制作用,聚焦共同面临的系统性、区域性、跨界性突出生态问题,强化生态环境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执法统一,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持续攻坚,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同时,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大力推进源头减量,促进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增效,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以文旅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发展是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把握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律作出的战略决策。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旅游因文化赋能而内涵丰富、品位提升,文化因旅游推动而更有魅力、增添活力,两者有机融合将更好激活消费和内需市场,增添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
近年来,我所在的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我们体会,推动文旅融合,不仅要注意“形”,更要把握“魂”,只有形神皆备、有深度有温度的文旅融合产品和服务,消费者才会买单,市场才会认可。当前,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时尚潮流,也为各地和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了更多差异化的发展空间。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
抓紧完善鼓励文旅融合的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制定文旅融合重大项目专项支持政策。加快打造文旅融合旅游目的地先行示范区,推进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申报创建。加大文旅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景区、旅游交通等场景中广泛应用。鼓励大型企业参与地方旅游国企改革,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资源重组整合和品牌化经营。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作为文旅央企将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持“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理念,践行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努力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驻x央企还将发挥独特优势,加强内地与xx的文旅融合方面的交流合作,服务xx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建设,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x传播,助力xx人心回归,在xx由治及兴新进程中贡献更大力量。
加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助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围绕大力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加速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建议:
打通转化关键堵点,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化率。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筛选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专利,分层构建可转化的专利资源库。强化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化激励,探索高校和科研机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新模式。同时,建立单位、科研人员和技术转移机构等权利义务对等的知识产权收益分配机制。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质量,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加快实施以产业化前景分析为核心的专利申请前的评估制度,引导科研活动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加快推动专利价值实现,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出台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标准,探索开展专利产品备案。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在国家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优选一批高成长性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推进重点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强链增效,推动专利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进以企业为主导、以专利为纽带、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
培育知识产权要素市场,构建良好服务生态。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市场体系。实现技术合同登记与专利转让、许可登记备案信息共享。加快探索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提高知识产权的质押率。推进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支持。稳步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完善专利转化运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01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