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在华东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致辞
?(2021年10月1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亲爱的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华东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一起回顾学校不平凡的办学历程,共同描绘学校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海内外校友和全体师生员工表示最亲切的问候!向关心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2021年,时间跨入了新的里程。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今天我们又迎来华东师大建校70周年,吹响了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号角。70载,时间沉淀下共同的记忆。回望学校的来时之路、创业之路、奋斗之路,每一页都写满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艰难求索,每一步都见证了学校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休戚与共。
七十载渊源接续、薪火相传,不变的是融入于血脉中教育报国、光大华夏的家国情怀。1924年,300余名师生为探索救国新路,来到上海建立大夏大学,寓“光大华夏”之意。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500余名圣约翰大学反帝爱国师生宣誓脱离学校,成立光华大学,寓“光我中华”之意。1951年,在大夏、光华的基础上,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新中国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就此诞生,首任校长、教育家孟宪承先生提出“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理想,成为一代又一代师大人的追求。如今,四十万师大人遍布海内外,扎根在各类教育的第一线,活跃在世界科学研究、信息科技、金融发展科技和文化的最前沿,奋斗在服务国家的主战场……接力从教育救国到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
七十载春风化雨、弦歌不辍,不变的是铭刻于内心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华东师大校名中的“师范”二字,时刻提醒着我们“培养百万人民教师”的建校初心,时刻提醒着我们不仅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梦之队”,更要发挥师范特色,培养堪做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筑梦人”。“师范”所译“normal”,立意强调的不是普通,而是规范、标杆。从师大校园走出了“作家群”“翻译家群”“出版家群”“科学家群”“企业家群”等等,这些熠熠生辉的群体,代表着师大人才培养的质量;深耕卓越教师培养,领衔多学科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制订,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中学校长培训模式,深度参与上海和长三角教育综合改革,成功举办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依托优质教材将中国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向海外输出,以孟宪承、刘佛年为代表的一代代师大教育家,成为社会主义师范教育和中国特色教育理论、教育改革实践的开创者、推动者等等,这些不胜枚举的成绩,体现了华东师大努力为教育现代化立标杆的担当和作为。
七十载岁月峥嵘、筚路蓝缕,不变的是浇筑于脊梁里求实创造、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1959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指定为全国16所重点院校之一,1996年被列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高校,2006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2017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2021年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斐然。从大夏校友郭大力翻译《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吴亮平翻译《反杜林论》首个中文全译本;从刘佛年编撰中国第一部教育学教材,“胡焕庸线”划出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吕思勉“精熟全史”位列“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冯契建构“智慧说”新视角;到在工业控制可信软件、光钟、光子芯片、超限制造、绿色碳科学、基因编辑、河口海岸等领域潜心攻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从抗战西迁,大夏王伯群先生带领师生们坚持苦教、苦学、苦干之“三苦”精神,将文明的薪火播洒在西南腹地,从刘佛年校长等在《人民日报》率先疾呼“给高等学校一点自主权”,到与美国纽约大学联合创办上海纽约大学……正是一代代师大人“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70载一路走来,积淀的是行稳致远的长度、追求卓越的高度、人文荟萃的厚度、爱在师大的温度。70载一路走来,每一位师大人名字都值得被铭记,每一点努力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份支持都值得被感恩,他们共同点亮了学校历史长河的璀璨星空。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献给每一位努力拼搏的师大人!献给每一位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师大之友!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站在学校“十四五”开局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新起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99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