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政策都说了什么?
? 校外培训
2021.7.29 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
2021.9.3 关于将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的通知
2021.9.6 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
2021.9.6 《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
2021.9.13 《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
2021.10.12 《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2021.10.26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
2021.11.10 《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
2022.1.25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选荐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的通知
2022.1.29 教育部 中央编办 司法部关于《加强教育行政执法深入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意见
2022.3.3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公告
2022.4.1 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回头看”工作的通知
2022.6.23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2022.6.2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地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做法的通知
? 课后服务
2021.12.2 教育部办公厅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
2022.7.6 体育总局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三部委发布《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 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
? 教育评价
2021.8.31 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
2022.3.29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
2022.3.29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
2022.4.8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 家庭教育
2021.1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2022年,国家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将“双减”作为“一号工程”推进,在多方整治措施下,校外培训持续后退;“双减”的配套政策在陆续补位,《中考命题通知》对试题难度、方向、范围都进行了严格规定,2022年全国中考试卷难度普遍下调,风向与趋势上与“双减”形成组合拳,不断为教育改革铺路,让学习回归学校主阵地。
这个过程中,那些坚持“做正确的事”的学校,在各个环节具体遇到了哪些问题?正在如何解决?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学校里正在发生什么?
作业:
探索趣味与效度,与精准“搏斗”
Paragraph 1
“双减”文件下发的第一时间,是让作业量和完成时间严格符合标准,不越红线。一些学校的做法是:让备课组统一精算时间,并严格把关作业的目标,具体要检测什么内容。
在设计初期把控时间和内容并不困难,问题集中在实施后,反馈和再设计、再分配环节。
通常,学生完成各科作业后会提交给班主任来统筹计算,并反馈给年级组,再进行协调,而如果各科作业布置得越细、越碎,频率越高,班主任的压力就越大。
一些学校开始着手优化作业管理体系。
重庆巴蜀小学则为班主任提供一周作业统筹表,把各个学科的作业进行统筹协调,从而来把控作业时间,避免学科叠加过多作业。
上海实验学校东校赋权给学生,由各班班长统筹计算好各学科作业时长提交给班主任;并调整作业的形态,将一些学科作业调整为短周期作业,内容进行分层和弹性设计,可供学生选择。
这只是最初步的应变。中小学校长们反映,“当作业的量和时间都少了,质一定要上去”才是最大压力——不仅来自上级命令、家长焦虑,更源于自己的办学追求。
“提质”的第一道坎,在于学生对作业的认知。绝大多数孩子对作业抱有抵触情绪,一是抗拒机械的、枯燥的操练,二是缺乏意义感,大多数作业不能解答他们对真实世界抱有的问题。
在各地学校的探索中,我们看到了好的解决方案的共通点:不是以“做加法”的思路把作业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而是把作业变成木瓢,在生活和学习之间建立连接,向生活、向三千世界取一瓢水。
上海实验学校东校直接从学生日常提问中抓取数学作业:载我们去游泳馆的大巴走的是最近路线吗,究竟有没有绕路?江苏省常州市星河实验小学带学生走进学校对面的麦德龙超市,寻找1千克和500克、几十克的商品,掂一掂感受千克和克的质量,通过实际接触,现场解答疑惑,帮助学生内化抽象概念。
从现实来看,“双减”文件下发后,小学一二年级取消期末考试,学科老师必须确保日常作业的效度,对中学来说,压力只增不减;在理论层面,作业的核心功能也在于精准、有效解决学生课堂学习的问题。
作业不仅要分层提供不同的选择,还需要根据一个科学坐标生发,明确划定内容和方式,帮助学生达标、提升。
一些学校对作业进行了系统设计。以常州市星河实验小学为例,他们从目标、内容、难度、类型、水平、主体等八个维度设计作业,每一类别都有具体的要求与指南,以及可选菜单。例如,为低年级设计的语文作业有“机灵小不懂、诵读小能手、童言说新闻”等类别,侧重简单预习、朗读和讲故事几块内容;中年段每天有三分钟说新闻,做“新闻小主播”;到了高年级就是“新闻评论员”,侧重观点表达,思维训练。
一些学校也优化了作业反馈。例如,重庆巴蜀小学以一周的作业为单位,制作了分层设计表、情况检查表、情况统筹表,为老师提供操作支架的同时,也便于统计。
实际上,一千个学生有一千种作业需求;另一方面,作业始终要根据课标、教材的变化以及学情,进行动态调整。减量、控时只是序章,如何真正做到精准、高效、轻负担?探索的路还很漫长。
上海进才东校郑钢校长和上海实验学校东校仇虹豪校长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到,为了在作业个性化、精细化设计上更进一步,真正实现100%覆盖到所有学生,计划投入数字化平台,通过技术分担基本工作、提高教师效能,并辅助精准教学、精准评价。
常州星河实验小学庄惠芬校长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研判,目前的作业还要从科学育人的角度优化设计;作业效度的评价有待完善。此外,一旦作业实施划分“长”与“短”,如何把握节奏,并与家长达成共识,将成为新的挑战。
课后服务:
因地制宜培养“人”,尝试丰满办学实践
Paragraph 2
位于西部地区的银川兴庆区回民二小,在2021年首次迎来课后服务,师生比在1:19~1:21,人手严重不足,经费有限;位于东部地区的常州星河实验小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课后服务主要是社团活动,参与率只有77%。他们代表了“双减”之后大多数学校的状况:第一学期急急忙忙进了课后服务的“新手村”。
随着时间推进,他们还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客观来看,时间这个变量引发了家、校、社三方心态的普遍变化:当学生在校时间变长,校园时光就被放在“生活”的视角进行打量。学校除了要夯实作业来保证课后服务的基础性之外,还要给予在校学生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一东一西两所学校摸石头过河,但在过去一年反客为主,不仅完善了校园生活感,因地制宜地开展“素养大课”,从顶层设计来看,也与各自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丰满了办学实践。
偏远地区资源匮乏,孩子的身份认同以及发展选择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回民二小校长黄莉多次提到:
未来的人必须更像人,才能避免被机器替代的命运,而原有的支离破碎的学习无法达成培养目标。所以,学校要从历史长河里获得滋养,让长在这块土地上的孩子带着这块土地的基因,用这块土地的文化去滋养他们,让他们因为有了温暖的血液而有别于机器。
在该办学理念指导下,回民二小于星期二、四设计了特别的跨学科学习——“给宁夏儿童的通识素养大课”。这套课程体系涵盖“山河川、大家国、阅天下”三大板块(覆盖1-6年级学生),第一季主题为“山河川·家乡人文启蒙”,让孩子通过身边熟知——米、葡萄、石头等事物理解家乡,培养家国情怀。并在星期一、五开展体育类活动;在星期三开展书法课。
庄惠芬一直关注新移民儿童、城市居民在高竞争、高压力环境中的身心特点,很早就为“素养教育”定位:让孩子具备关键的能力和必备的品格——有着担家之责、爱家之心、持家之能,遵守社会契约、城市的规则,进而获得身份认同。在规划课程时,她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生活能力。
除了开设体育、食育、劳动教育覆盖1-6年级,每个年段都有针对性的课程:六年级是心理课,以游戏活动、对话的方式进行,排解焦虑和压力;五年级是理想信念大课,与各行各业的职人交流;四年级孩子的状态起伏不定,需要培养专注和审美能力,便开设审美大课引导孩子制作手工乐器、举办演唱会。星期一到星期五,不同年段还有不同的主题日,低年级有游戏日、戏剧日,激发学生创造性;中年级有思维日、项目日。并通过给到家长育儿脚手架(如《家庭美好时光手册》),赢得家长的理解、共识和行动支持。
其他地区也有学校走了这条实践路,侧重点各不同。
河南郑州艾瑞德学校在“有温度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下,更关注学生的感受、心理健康,除了开展体育、读书、劳动活动,还为每个班增设副班主任,和语、数、外、生活老师成团,每人负责4个学生的情感疏导工作,形成“情感包干”。
上海实验学校东校关注学业中间段初中生的思维成长和学习兴趣,更关注用现实场景、情感互动唤醒学生自驱力,课后服务不仅向学生提供兴趣课程,还激活了一直因时间受限较少开展的项目化学习,主要围绕学科教材的单元主题,提炼“大问题”“真实问题”作为活动任务。譬如,科学学科讲到水的单元,就让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探究水循环,做报告,并根据其原理设计改造用水设施方案,活用九年一贯制学校优势,让初一学生带着方案下到小学四年级巡回演出、竞标,由四年级学生评价方案。
重庆谢家湾小学主张高质量教育应该支持每一个孩子的纵向发展和潜能发展,于是把课后服务纳入全天候一体化课程统筹考虑,从课程全要素、生活全流程、学习全过程三方面重构校园生活:开设了200个社团、500个专题活动,专题活动都从学科角度延伸和拓展开来,与学科课程衔接。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实践与之相似,他们将生活感、终身成长放在时间维度上,在早上设置体育锻炼,在中午设置文娱活动,以调整校园生活节奏和氛围,每天下午放学前会引导学生沉淀和梳理一天的生活收获,每周自主进行周计划、周记录与周反思,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课后服务让全国各地学校陆陆续续开始探索校园的生活感,但如何真正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统一——学校顶层设计的整体性、系统性还在等待一场蜕变。
组织管理:
在效能革命中静悄悄迭代
Paragraph 3
作业和课后服务的每一个发想、每一处调整,最终都会转化为教师的压力,“试探”学校组织的承压能力,即战术和效能。特别对从“0到1”、人手极为紧张的学校而言,要注意在兜住基本盘的前提下,权衡天、地、人的要素,谨慎行动、小步迭代。
回民二小的解法近似“草船借箭”——通过加入兴庆区的“学校联盟”解决课程研发的问题。在兴庆区,所有学校共同选出骨干老师,组成7-8人不同学科的课程研发组,各司其职完成备课、PPT、资源包、录播等环节工作,提前制好几百节线上课。
与此同时,回民二小向一线老师提供了模型支架,确保每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既符合要求又轻负担;通过智能系统承载课程资源、选课、安防、考勤等工作,来节省人力资源。此外,黄莉还向老师开放了“早到早走,晚走晚到”的弹性工作方案。
回民二小能向老师们及时提供脚手架,并非于一朝一夕速成,而是因为“晴天砍好雨天柴”,基于过去几年开发的“大单元”“大概念”“问思辨”模型迭代而来。
一些学校尝到了提早准备的甜头,也看得更长远:他们将“双减”视作一次教师成长、管理优化、组织建设的契机,以“人”为中心,采取厚积薄发的战术,为学校发展打下基础。
在常州星河实验小学,年轻教师居多,课程研发能力普遍较强,庄惠芬更关注教师的价值感以及工作环境:在研发跨学科课程时,向老师们开放团队作战;定期复盘,各环节角色相互给出鼓励评价和改进意见;在期末设置成长分享会,给到老师评价激励和展示空间。
上海实验学校东校借“双减”让老师突破舒适区、走向自主发展。每月召开一次教工大会,让教师自己主持分享,复盘工作中的心路历程:初期的抵触情绪是什么,变化是什么,成果是什么。仇虹豪还统筹调整了教研工作、课后服务排期,每周为各学科的教研活动腾出半天时间——面对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偏大的现实,她明确:参与的学科老师不涉及课后服务工作,教研结束后即可回家。
常州朝阳中学则是将管理重心下移,通过全员竞聘挑选学科组领头羊,注重以优秀备课组评比激发活力。郑州艾瑞德学校在2021年末发布了自己的风向标,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的重中之重,成立了作业工作项目小组,小组成员由跨学科的骨干教师构成,让老师们拓宽眼界,也借作业这个小切口,让教研有意义,有效度,扎下根。
而一些课程研发能力、资源以及组织运行实力较雄厚的学校,多是依凭自身管理的韧性、强力的团队,拔高教学、育人的品质。
比如,重庆巴蜀小学开发了覆盖全学科组、全年级、全单元、全课时的结构化资源,变单向的教师教、学生学,为师生合作探究、共创共生,向常态课要质量。
成都实验小学成立了课后服务“质保中心”:研究部负责研发、培训和迭代,管理部建立了行政链条监控实施情况,迅速实现了课后服务特色课程采用“滚轴式送课”方式运行,减少学生对课程的疲倦与兴趣缺失。
清华附小通过《学生一日行为观察表》《学生一日身心节律观察表》《学生一日学习与生活关联观察表》,观察学生一天的学习状况,研究国家课程、课堂生活、课后个性化选择以及教师特别辅导落实得怎么样,学生学习时长的科学性、身心发展的协调性如何,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和谐性、班级环境创设的安全性和加餐搭配的合理性怎样等问题。
与此同时,坊间一直有声音在提醒:上好每一堂常态课最重要,不能丢了课堂教学老本行。而在教师负担较重的情况下,学校需要改变管理方式,并供给足够多的资源、脚手架,确保教师常态课的稳定输出和专业发展。
据了解,许多学校已经开始探索“双减”+新课标后的教学转型,在假期、期末集中开展教研学习,但受制于疫情,大多转向线上学习或小规模研讨会、工作坊,而考虑到教师负担问题,时间并不会太长,相关工作还有待探索。
一线复盘与再思考
在本次调查采访中,校长、专家都反映到,学校对个性化学习、作业有普遍的深度需求。
常州朝阳中学校长殷涛谈到:“作业是一种微型测试,最终学生要参加的大型考试其实就是由一个个微型测试组合起来,有层次、有梯度。反过来,当学校做好了日常作业设计,才能真正实现检验学习、提升学习。”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月芬指出,无法根据个体差异布置作业,是当前学校作业体系最大的问题之一。要提升作业的针对性,实现作业个性化,就需要发挥差异性作业的有效性。学校要真正发挥作业的有效性,还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每一门学科都要基于课标要求,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系统设计不同年级作业内容,确保作业难度、要求、类型等方面纵向序列的科学性,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无效的作业负担;
二是同一年级不同学科之间的作业体系要相互关联,形成呼应;
三是每一门学科从作业设计到批改、讲评、辅导之间都要有系统思考。
庄惠芬在课后服务实践中发现了校本课程的问题:“校本课程沿用了十年前的版本,如何留住学生、适应学生、可持续性使用,还有待探索升级。”另一个矛盾也在本次“双减”中凸显。不少家长反馈,对青年教师带毕业班抱有担忧,教师成长需要一个好的路径模型,支持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李建华也认为,当学校老师平均年龄偏年轻,就意味着事务和教研经验不足,其实需要有现成的模型、数据来指导一线工作。
此外,一部分学校反映,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或地方都提供了大量课程资源,但这些资源多是视频从头讲到尾,中间缺乏互动、探究和反馈,还需要老师进行设计、并阶段性给到引导和支架,学生普遍更青睐有和老师情感互动的课堂,但在这方面,能给到老师的脚手架并不多。
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高春艳老师谈到了教师负担问题:“研究学生、研发课程,还有午餐午休服务、课后服务等多项工作,一线教师俨然成为学生的“保育员”角色,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教师如果唉声叹气、怨声载道,很难想象会如何很好地引领学生阳光地生长。学校需要思考为教师也做一番“减法”,让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然而,目前来看,全国启用弹性工作制的学校并不多。
不少学校和回民二小有相同的烦恼:长期以来学校都没有提供午餐,也就没有食堂,课后服务加进来后,学生的餐饮需求成了一道难题。尽管有的学校引入了第三方餐饮机构给孩子们提供午餐和下午加餐,但在“双减”后校方人手严重紧张的情况下,监管力度和流程无法得到保证。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从顶层设计看到了学校生态转型的巨大挑战,她为学校留下了两道思考题:
从微观基础的学校角度出发,如何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放置到具体而真实的学校场域?如何聚焦“义务教育”阶段在“衔接+贯通”中实现“完整人”的发展?如何使之系统集成与整体落地?
从校长角度出发,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学校发展历史提出新思路与新方法?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进行一日儿童学校生活的新布局与推进?
作者 | 蒲公英教育智库-新校长传媒编辑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8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