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安祥春
采写:王再飞
“七里沟,八里排,再走五里是青天。”上个世纪30年代,湖北省英山县陶家河严家坳安家新屋一带的乡民,有很多人迫于生计,都到40里路外与安徽省毗邻的“八里排”山上挖山地种玉米和烧石灰,这是当时流传当地的一个顺口溜。
八里排山高路陡,林密草深,是个地道的荒山野岭。1935年,时年29岁的安振华,带着父母和4个儿女来到八里排讨生活,其中长子安其深9岁,次子安其壁仅5岁,一家人住在山上的一个茅草棚里。
那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北风怒号,天寒地冻,安振华夫妻和父亲在山上干活,草棚里仅有母亲洪氏和玩耍的孩子们,突然有一群扛着枪的,穿着破旧衣服的兵到了草棚前,洪大娘见此连忙把孙儿护在身后,一脸惊恐。只见一位个子不高而壮实的军人,连忙上前安抚说:
“大娘,不要怕,我们是为穷人打天下的红军!”
说话人,人称陈细矮,是这支红军队伍的队长。
此前,红军在陶家河一带打土豪、分田地,开仓放粮接济穷苦人,深得陶家河人民的爱戴。洪大娘虽然知道一些,但是她仍将信将疑。那位陈队长又接着说:
“部队就要转移了,而我们的指导员宋桂南同志却身负重伤!”
洪大娘这才发现人群中有2人抬着一个担架,上面躺着一名伤病员 。
“可否让宋指导员留下来,在你家疗养下伤,过些日子我们来接他!”陈队长说,”这里山高地偏, 只要不走漏风声,还是比较安全的。“洪大娘回答说:
“我跟老头子和儿子商量一下吧"
说完,她连忙把在山上挖地的儿子安振华喊了回来。安振华善于交际,头脑灵活,他一看就分辨清楚是红军,立刻叫母亲做饭,招待亲人红军。只是家里实在是太穷了,没有大米,缸里仅留有几升玉米粉。他吩咐母亲和妻子把这些玉米粉煮成玉米糊,招待红军战士。饭毕,陈队长吩咐一名战士给饭钱,安振华连忙推辞,就这样,钱在他们手上推来推去了好几个回合。陈队长因要执行重要任务,不便久留,留下伤员,便带领战士,趁着夜色匆匆离去。
为了让宋指导员在草棚里能静心疗伤,安振华让父亲带着自己两个年幼的儿子安其深和安其碧到山上的窑洞里去住,并一再嘱告孩子们,此事要特别保密,不要告诉任何人。
宋指导员受伤很重,手脚和背部已经多处感染化脓,若再不治疗,恐怕会危及生命。安振华连夜赶到陶家河严家坳老家去买药,一去一回往返80多里路。等他回到七里排时天已经大亮了。回来后,他一刻都不敢耽搁,马上叫母亲煎药,自己用盐水亲自为伤员消毒和涂药。
本来山上就缺粮,一家人不得不挖野菜充饥,现在又多了一口人。再说,如果伤员营养跟不上,伤口难以愈合。安振华又返回老家,向院邻借粮,并向亲友赊买鸡、鸡蛋和油等,年幼的孩子,一个3岁,一个4岁,看见好吃的,就吵着要吃,都被母亲和妻子哄走。
为了防止白匪搜山,安振华叫俩个年幼的儿子到进入七里排的卡口望风,嘱告他们,只要有人上山,赶快回家报告。
宋指导员在安振华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下,伤口逐渐好转。每到夜里,宋指导员就给安振华讲革命道理,一家老小听得津津有味。
这样的日子平静 地过了三四天,结果还是走漏了风声,白匪听说安振华的茅棚里藏有“赤匪”。安振华闻讯后,当即把宋指导员转移到更高的山上一个烧炭的山洞里,草棚里只留下洪大娘一人看家。白匪赶到草棚扑了个空,这时,白匪的一个头目凶狠地威逼洪大娘:
“你们把赤匪藏到哪里去了?”
“这里哪儿有什么匪!”洪大娘坚定地回答。
恼羞成怒的白匪一拥上前把洪大娘捆绑起来,一把火把茅草棚点燃。同时,他们把洪大娘押到下山,将她绑在一个李姓的农户门前的一棵树上,对其用皮鞭抽、灌辣椒水,洪大娘被折磨得昏迷几次,又被白匪用凉水泼。洪大娘醒来还是一句话:没看见!
为了找到确凿证据, 白匪还把在山上挖山地的乡民,一个叫安中坤,一个叫安振明抓起来,押到陶家河上电刑,威逼他们交代赤匪去向,他们都说:不知道!
安振华通过当地有声望的人,通过说情和通融,将母亲和安中坤、安振明救回。回家后,母亲半个多月没起床;安中坤和安振明留下终身的病疾。
自此,狡猾的白匪隔三差五地到七里排搜查,半年时间内,把安振华在山上的茅棚烧了三次。
为了不让白匪烧棚子,红军陈队长出策叫安振华给白匪假送“情报”,即等红军走了再去对白匪说。白匪虽然一次次扑空,但是从此打消了对安振华一家的怀疑,也不再烧他家的棚子了。
不久,宋指导员伤愈归队,与安振华建立了生死之交,并承诺:待革命胜利后,再报答救命之恩……
解放后,宋指导员与安振华一家一直保持书信往来,来信说,他现在的名字叫宋清荣,在北京某金融部门工作。最后一次通信是1961年,宋清荣寄来了“全家福”相片,多次说要帮安振华代培养两个孩子,可以到北京读书,都被安振华婉言谢绝。
1962年元月,安振华病逝,享年55岁。安振华的后人因几度搬家盖房,所有与宋清荣的往来书信也都不慎遗失了。
书信虽然遗失了,但是这个军爱民、民爱军的感人故事,却一直在陶家河这片血染的土地上传颂……
(特别说明:1、策划、资助:湖北省英山县文物局;2、线索提供:陶家河乡文化站安自启;3、安祥春系安振华之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8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