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后感600字左右(世说新语读后感600字初三)

天津红叶书院

世说新语读后感600字左右(世说新语读后感600字初三)

世说新语读后感600字左右(世说新语读后感600字初三)

循循善诱的贾锡信先生

王维白居易柳宗元诗赏析

贾锡信

佛教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到六朝时期开始发展,到唐宋时期达到了顶峰。所以,我们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研究儒道佛融合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六朝时期和唐宋时期。

六朝时期,佛教在我国已经很兴旺地发展起来了,当时也正值老庄思想特别活跃的时期。佛教传入后,利用了老庄思想的合理处,老庄思想也吸收了佛教的有益处,佛教思想与老庄思想的融合,产生了六朝文化。从中国古代文学史来看,六朝时期思想文化进入了较为活跃、宽松的时期,就是儒道佛融合的结果。

《世说新语》这本书,是六朝时期道家思想与佛教融合的产物。当时的文化人,包括上层贵族和知识分子,在佛道结合之后,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颇具智慧的“行为艺术”。一个人的修养高低,文化教养如何,是不是文质彬彬,都在其行为艺术中反映出来。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外部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处世的方式方法。所以,一个人经常被人尊重,实际上就是行为艺术在起作用。《世说新语》的价值,在于它规定了一个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应该具有怎样的行为艺术,并且按照去做。在这部书中,向人们展示了审美过程,并告诉人们怎样去感受生活的美。它指出,人的行为艺术美是由文化来支撑的,文化支撑的重点是文学成就。这本书给中国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由此,使知识分子发现了一个新天地,可以不再走世俗之路,或者说在政治上失败之后,仍然可以用文学建功立业,体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要研究唐朝的儒道佛融合,首先讲唐诗。因为唐诗是唐朝文学的代表和巅峰。唐诗涉及的面儿太大,不可能一一介绍。这里,重点讲三个诗人,王维、白居易、柳宗元。这三人都受佛家影响,在诗歌上都有突出成绩。但是他们三人的诗各有特点,希望大家能辨析。如果你能分辨出这三个人山水诗的不同,那你对唐诗的欣赏就达到很高水平了。

王维的诗好在心灵;白居易的诗好在感情;柳宗元的诗好在理性。

一 关于王维

读唐诗一定要读王维的诗,他的诗在唐诗里应该属于最高水平。过去,我们一谈伟大诗人就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其实那是从人看诗,而不是因诗看人,从诗的角度看问题,唐诗写的最好的就是王维。

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林黛玉告诉她:要想学诗,得先读古人的诗,诗经楚辞陶渊明、鲍照、庾信等。谈到唐朝,黛玉认为:要读王维、杜甫、李白的诗。清朝曹雪芹的眼光很好,把王维放在李白、杜甫的前边。

山居秋暝》是王维诗中最好的一首:“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秋天的一个傍晚,山里清静没有人,下了一场秋雨,非常凉爽,雨过后的清新美景。下面两句非常有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诗佛道相兼。什么叫松间照呢?月光明亮穿透树枝射到地上,树间空隙之间没有一点儿风,如果有风一吹,还能松间照吗?写安静的美景。清泉石上流,河底铺着石头,泉水清到能看见石头上的东西。第一句写静,第二句写清,清静二字正好是佛教的精华,这就是诗的语言。这时作者已进入了大自然的空灵境界,他已经不在世界上存在了。这就是儒道佛融合之后,道佛两家思想影响到诗人的诗歌创作。所以后人才说,寄情山水,怡然自乐。就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完全和大自然融合了,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以动写静是下面两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动就有声音。

从以上大概能看出王维诗的特点。可以说,王维的诗是唐朝文人诗的顶峰。闻一多先生说王维的诗是“诗中的诗”,是哲学化的诗,高度提纯化的诗。所以,有人说王维的诗是诗的哲学,充满着禅思哲理。刚读的时候让你不知所以然,多读后会发现它的奥妙,纯净空灵。品评诗歌是一项高级的审美活动,懂诗才能品评它。

王维特别善写山水诗,特别爱用五言诗的形式,他本人信佛,母亲也信佛。 在王维的笔下,情和景本来是一体的,他的妙处在于将景的一面凸显出来,给人以鲜明的视觉感。就是苏轼说的:诗中有画,在画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这就是后人评价唐诗和宋诗时,认为唐诗以貌胜,主情;宋诗以骨胜,主理。从王维诗中得到启示,唐诗最大的优点是长得特别美,一首诗就是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从图画里把感情说尽了。

到了宋朝,佛教发展的水平更高了,诗歌多主理,以骨气取胜。最难的是把唐貌和宋骨结合起来,结合好了,这个诗就不错了。

杜牧写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完全在歌颂秋天,霜叶红于二月花,比春天好。过去人们都悲秋,杜牧一反常态,认为秋胜于春,人也这样,到了老年更美。他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白云、深处、枫叶、红花、车,这是唐诗的特点。

宋诗要写这类诗不这样写。宋朝罗与之写过一首《看叶:“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完全是在说理,但骨气很强,把爱秋天的道理说得比杜牧好,但没有杜牧的画面感。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完全是一幅完整的很美的画面,感情相当深。朋友走了,看不见了,我还在这儿眺望呢。在画里言情,不但画面美,情理也相当深。

二 关于白居易

白居易有两首诗,都是隐居庐山时写的。如果去庐山旅游,会看到很多有关白居易的文化遗产。

一首是《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写的都是桃花,如果我在庐山下边,那时早就群芳开尽,万万没想到,到了庐山之上,发现在四月时下边已经芳菲尽的时候了,大林寺的桃花才刚开,太难得了!原以为春天走了,没处寻找了,没想到它转到这地方来迎接我了,我又看见春天桃花的美丽了。很多人认为,这首诗是写爱春、惜春、寻春,这没有错,但真正的含义是讲了一个佛教思想,把山上的大林寺与山下分成了两个世界,那个肮脏俗气的人世已经没了,只有在清灵的新世界里边,才有作者追求的真正的美。暗含着告诉你:我终于脱离了肮脏的尘世了,来到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清静空灵的新世界了。

另一首《遗爱寺》(遗爱寺坐落在庐山香炉峰下面):“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诗中说,我久久地坐在小溪边,欣赏水里边五颜六色的小石子儿,为了看花,我绕着寺院周围的小路走了一圈又一圈,不管什么时候都有小鸟唱歌,不管什么地方,都有叮咚的泉水。这首诗的价值在于意象,把人的思想境界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心灵深处充溢着大自然的美,生活之美,一切肮脏都忘掉了,这才是诗的价值。

古代文人总是把对现实的不满用歌颂大自然的美来解脱。用石头、溪水、花朵、小鸟、叫声、泉水的流声,把这些意象拿来,勾画出一幅令人神往的风景画,表明自己的意志完全融合在大自然里面了,从而扫去一切烦恼和愁闷。空灵而清静的生活是文人的追求,唐诗的价值在于此。

再看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这两首诗,就是受王维和白居易的影响。

如果想研究儒道佛的融合对文学的影响,白居易应该是一个重点人物,他比较复杂而深沉,王维是受佛的影响非常大。下面这段话:“外以儒行修其身,内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是白居易给自己写的墓志铭的一段。白居易有两个墓志铭,一个是别人给他写的,这个是他活着的时候自撰的墓志铭。从这段话看出,唐朝诗人是怎样把儒道佛融合在一起的。外就是修身,以儒家思想修身,为国家做贡献。以佛教思想治内心,加上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第三句是道家思想,崇尚自然。白居易是典型的儒道佛兼杂的人物,白居易的思想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立身行事的思想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两大优点,一是忧患意识,为国家为民族而忧患。二是有批判精神。但是历代统治者只希望你有忧患意识,不赞成你用批判精神。可知识分子是有骨气的,看到了错误就要批判,所以知识分子悲剧下场多和这有关系。白居易做官时用儒家思想治国,不让做官了,就用佛教思想调整心态,支配自己的行动。心里别扭了,就用道家思想享受自然。白居易一辈子不发愁。中国知识分子独特的能力在于得势时用儒家,倒霉时用道家,先享受一段,再倒霉用佛家,干脆出家得了。所以中国人有个优点,什么时候都能活下去,就是这三方面在起作用。儒道佛融合支撑着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

与白居易相媲美的是苏轼,苏轼的作品之所以有那样的成就,那样潇洒的风度和豪放的胸怀,就是与儒道佛兼容有关。

三 关于柳宗元

唐朝的文人几乎没有一个不受佛教影响的。韩愈虽然对佛教有保留,但他思想上受佛教影响也很多。柳宗元研究佛教比王维、白居易深得多,而且是用佛教充实了自己的文章和诗的理性。因个人的经历、思想不一样,各有所好。还是那句话:心灵之美学王维;感情之深学白居易;理性思考学柳宗元。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岳阳之楼,晴川之阁,不有崔、范之品题,则巍观杰构,沉沦于湖滨江渚矣。柳宗元这段话提出了一个美学命题,大自然的美与不美,不在其本身,而在于有没有人发现它,它们因人而美。

这就是西方哲学家说过的,什么是生活的美?不在于你享受了很多,而在于你发现了多少。一个人的能力是发现美,不要等别人发现了你去享受。

柳宗元是在说,美与不美是人在起作用,因人而彰显。兰亭要是不遇到王羲之他们在那儿聚会,写《兰亭集序》,它不也就默默无闻地湮没于荒山野草之中吗?就因为有王右军写了那篇文章,所以才彰显于世。

柳宗元在唐朝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提出“统合儒释”口号的人。“统合儒释”对柳宗元的美学思想影响十分深刻。一方面,柳宗元屡次遭贬逐,这对他的人生追求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让他的美学思想向兼收并蓄发展,形成了物我合一、宁静淡泊和因人而彰的特点。结合柳宗元写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可以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

柳宗元还提出,《佛经》与《论语》同,在他之前没有人敢这么提。柳宗元认为,儒家和佛家都重视人生的道德价值,儒家虽有性善性恶的争论,但都强调靠个人的修养使人行善。佛教讲慈悲,劝人向善,也是归于性善。“统合儒释”对他美学思想影响之大,源此发生。

柳宗元信奉天台宗。他认为,他笔下的山石,河流,花草,树木,潭水,小丘都是有灵性的,为人欣赏的。所以他能借山水景物,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郁闷不平之气,从而达到物我合一。这也告诉我们,在写作时,通过这样的审美活动,通过审美主体,发现景的好处,唤醒景物,用自己的心灵照亮景物。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的画面。这首诗的以山水之乐,来享受个人的闲适安宁。诗的意境幽静沉寂,没人没声音。柳宗元借描绘山水,借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歌颂自己,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向往遗世独立,回归自然那种无拘无束、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境界。诗就应该用一种意象寄托情怀,向往什么?回归什么?以达到理想的生活境界。通过这种境界,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那种清高孤傲,怨愤孤寂的感情。所以,有人说这首诗是柳宗元“统合儒释”的典型代表作品,多少年来一直被传颂。

正是在“统合儒释”思想影响下,柳宗元的游记也好,散文也好,诗词也好,能做到文有诗情。诗文都能做到牢笼百态,把各种形态凑到一起精细描写。这种诗的精细描写,往往能看出中国文学的艺术技巧。他的诗不大好学,精细之技巧相当高明。白居易是以感情取胜,精细之处不如柳宗元。柳宗元以理性为主。《江雪》一诗20个字,每个字都有价值。千山鸟飞绝,连鸟儿都没有了,冬天冷到这程度。万径,没人没影没路,什么都没有。有的是冰天雪地,一片洁白,一片沉寂。可是,这时有一个老渔翁,戴着蓑笠,独钓寒江雪。钓来的还是一片洁白,一片空灵,一片寒冷。内心被贬以后的感情和外界的环境氛围结合在一起了。

好诗都是口语化,要写出好诗,立意为先,词是表达感情的。改稿子改的不是字,是感情,感情调动文字。

唐朝知识分子的心胸环境,我们现在比不了。内心受很多约束,就写不出好诗来。 以上三位诗人为什么能做到这些呢?儒家所谓快乐,起源于好学,爱学习,行仁和群体的和谐。道家的快乐在逍遥自在,无拘无束,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达到忘我而找到真我。佛教的快乐寄托在明心见性,求得本来面目而达到入世出世的和谐。

佛家论诗有一段话,写诗论诗有三个层次。第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又回到第一个。王维运用得最好。大概意思是,写诗也好,思想境界也好,当第一次看到客观事物时,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但写不出好诗来。第二层意思是,把感情融进到山水里去,这时不是原始存在的自然的山水了。这关过去后,才能达到最高境界,能写出真山真水。但这山水已经完全不是自然界的山水,而是感情化的山水了。

一些艺术品也如此,看一个人漂亮,想创作泥人。在捏泥人的过程中,创作者把思想感情捏到泥人里去了,这时捏出来的,已经不是原来的自然人了。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感情支配自然物的过程,支配的好与坏,决定了艺术的成败

不懂儒道佛的结合,就读不懂唐诗宋词。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为什么价值这么高?就因为唐朝人特别爱写佛教的钟声,一部全唐诗,280个诗人写过钟声,其中包括所有的大作家,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刘禹锡元稹等等。唐朝人认为,佛教有一个特点,钟声一响就能净化心灵,豁然开朗了,内心的忧愁就没有了。拿这个观点看张继的诗就看出其妙处了,所有词汇都为此作铺垫。

以上这三人都是中唐以前的诗人。白居易、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王维是盛唐时期的。中唐以后,唐朝的诗风有变化,但是佛教的影响是继续的,一直延续到宋代。

学唐诗要多读几遍,初读看到画面感。再读从画面体会到意境、感情是什么,会鉴赏了,写诗也就入门了。

最后,看当代人的两首诗,作者未必知道儒道佛是怎么结合的,但诗的境界却达到了。如:《听松品茗》:“探谷虬枝漫洒凉,一壶泉水引茶香。人生难得好滋味,只见杯中松影长。”注意它的题目,如果不写听松,写松下、看松、品茗行不行?诗歌题目和内容必须一致,听松不是看,是有所指。在一棵大松树下一边品茶一边欣赏大自然,天气热,大树带来清凉,进入清凉的境界。借助清凉,一壶泉水引来茶香。下面两句太精彩了。如果去名山大寺经常挂有横幅:禅茶一味,用道家思想看是大自然的融合。佛教认为喝茶时,一沏茶就进入境界了,茶叶上下飘动,这就是人生上下浮动,最后沉底了,从这儿品悟到人生,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沏茶后水汽上升,发出一股香气,那时完全进入境界了,世俗权势都不要了,达到大自然和佛家的清静融合在一起了。最后一句很美,回味无穷,人、茶、树完全融合了,写得非常好。

又如《秋韵》:“西风落叶满天飞,且莫苍山哭翠微。一树飘丹千树艳,秋阳绰约洒斜辉。”这首诗好在题目“秋韵”,如果题目是秋望行不行,不是不行,那就需要换一种写法了。秋思又是一种写法,这里有学问。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写的第二首《月》让薛宝钗看时,宝钗说不好写月,要是写月色还差不多,月和月色大不一样

读诗时,先看题目和内容是否一致,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比如写上盘山的诗,题目可写登盘山,可改成上盘山,甚至可改成爬盘山,但题目一改,内容就得改。题目是诗的要害。柳宗元的诗题目叫《江雪》,没说渔翁。《秋韵》的韵比较抽象,第一句是一般叙述。第二句写得很妙。这是因为诗的形式需要倒装,一般写:苍山且莫哭翠微。什么叫哭翠微?西风来了,落叶满地,一片凄凉。翠绿的山色要退却了,苍山能不伤心吗?但是我劝你不用伤心难过,第三句写更好的美景在后头,红叶出现了,歌颂了红叶,歌颂人不必悲秋,暗示人到了晚年还是这样美好。

世说新语读后感600字左右(世说新语读后感600字初三)

贾锡信先生著述的有关书籍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8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