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字上磨”多到“事上练”——浅谈机关文稿写作的一条重要经验
我在省市两级机关多家单位工作过,好几家单位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如果有谁擅长写材料,就那么一直写,一写就是十年八年,甚至十几二十年,从基层单位写进了党政机关,从“小年轻”写成了“老笔头”,从股长、科长写成了副处长、处长,无论单位和职务怎么变,干的还是那份工,依然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爬格子,区别只是所写材料的“档次”越来越高,难度也越来越大。
从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角度看,这样一条路走到底,对机关写手来说似乎是好事,毕竟笔头越磨越顺手、经验越写越丰富。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样的路子也很有可能会越走越狭窄,甚至走进为写而写、把文稿写作当成文字游戏的死胡同,那就未必是好事了。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样“圈养”出来的写手,多数长于纸上谈兵,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文胜于质,浮于表面,缺乏深度,指导性和实操性不强;用这样的文稿来辅政,对事业发展肯定是不利的——当然,这个“锅”不能由写手来背,毕竟能不能换岗交流,他们自己是无法左右的。
实际上,写手们往往具有很强的学习研究能力,也具有很强的学习适应能力,写到一定年资,交流出去放到业务岗,或是放到基层领导岗位上,会非常好用,成长性也很强,正如一位前辈“笔杆子”所说的:“懂文字”的人做业务,如虎添翼。正因为如此,一些单位注重把好苗子先放到文秘岗位上培养,基本过了写材料这道关,再往业务部门输送;在业务部门培养成熟了,既可以就地提拔,也可以回流到负责文字综合的部门,担任更重要的职务。这样的培养机制,有利于实现“出好稿”与“出人才”的双丰收。
但是,有的同志因为被贴上了写手的标签,也就给人留下了“秀才办事,难成大事”“书生意气,难堪大用”“做人没本事,只能搞文字”的印象,很难有机会被委以重任。有的写手虽然幸运地得到领导赏识和倚重,但领导用熟了、用惯了、用顺手了,舍不得外放,也会导致写手被“用过了趟”。
这样的事情,往往是写手们“心里的痛”。不重视培养写手,不善于培养写手,写手本身往往无法改变这种状况。但有一句话说得好——在你没有能力改变环境的时候,首先要学会适应环境。我想说的是,适应不是无为,也不是不争,而是要加强自我修炼,等待机遇到来。
俗话说:“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负责写材料的同志加强自我修炼,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也不能“不管人来不管事,只管三千常用字”,既要精益求精下足“字上磨”的功夫,更要想方设法寻找“事上练”的机会。有人说,要成为真正的“笔杆子”,就要少在“字上磨”,多到“事上练”。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但只说对了一半——改成“坚持‘字上磨’,多到‘事上练’”才能说是全对。玉不琢不成器,笔不磨不锋利。没有哪个文字巨匠、写作大家不是一笔一划、一字一句磨出来的,所以我们既要多“琢磨事儿”,也不要舍弃“鼓捣字儿”这种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
“事上练”怎么练?组织不给平台,领导不给机会,天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对着电脑、盯着文稿,“驰翰未暇食,日昃不知晏。沉迷簿领书,回回自昏乱”(东汉·刘桢《杂诗》),你让我怎么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73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