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事关青年学子成长成才,事关民族地区人才培养,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本文旨在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增强教育管理实践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和民族团结深度融合,解决“”的新时代之问。
    一、精准思维运用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的可行性
    精准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相结合的产物,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支撑。以精准思维引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是科学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人为本,价值导向的契合性。精准思维旨在助推社会改革发展进而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贯彻以生为本,客观分析少数民族学生的现实需求,把个体身心发展提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有效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助力其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可见以人为本是两者共同的出发点和指导原则。
    尊重差异,方法手段的有效性。精准思维提倡从细处着手,因人因事而异、因时因地制宜;少数民族学生民族种类、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成长经历以及文化程度等不尽相同,导致其现实需求具有鲜明的差异性,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学习成长阶段需求也不同。因此,高校需要依据少数民族学生个体差异性,选择不同教育方法手段,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针对性及有效性,可知尊重差异是两者共同的着力点和基本遵循。
    全面发展,目标任务的一致性。精准思维深度融入和积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体现在教育领域即精准育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是以民族大学生为对象开展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人、塑造人的实践活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最本质目标,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身价值是两者共同的落脚点。
    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现实困境分析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鲜明特点,从细节处着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以期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但是,在作为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治理趋于精准导向背景下,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仍然面临一系列现实困境。
    教育理念理解贯彻不精准,存在所思非所愿情况。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是以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特定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贯彻“”的教育理念,把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其进行道德品质、行为规范、自我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实践活动,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当前部分高校未能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作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工作开展过程中更多要求其遵守规章制度及提升知识能力,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却没有得到重视和满足,这不仅与高校教育管理实践的根本目标不符,更与当代民族大学生内在需求相悖。高等教育需要精准理解贯彻党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年学子的才能和潜力,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积极引导其实现理想抱负、体现自身价值。
    目标群体需求了解不精准,存在所供非所求情况。精准识别目标群体的需求是做好思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从实践情况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可以较好地满足大学生群体普适性的基本需求,但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受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具有个性化特点和差异化需求,部分高校并未对不同民族区域、成长环境、爱好习惯、年级专业等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分层分类教育,未能充分掌握和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关注的温饱、住宿、学费等生理需求;期待的安全校园环境、严格餐饮监管、完善医疗保障、清朗网络空间、和谐民族关系等安全需求;渴望的身份认同和心理归属等社交需求;追求的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等。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内容未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解决问题期待,呈现出同汉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的模式趋同、统一固化状态。
工作推进方法手段不精准,存在所用非所需情况。教育管理的方法手段是连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纽带,在要素功能发挥中具有重要作用。精当的方法手段有助于促进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形成“”的良性互动,反之,则形成“”的关系。目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习惯于沿用传统方法手段,重“”轻“”,多“”少“”,未能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方法手段助力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与此同时,“”“”及“”的教育管理方法手段依然存在,导致工作开展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存在隐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72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