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南部。南濒黄渤二海,辽东半岛插于两海之间,与朝鲜仅隔一条鸭绿江相望。这里拥有肥沃的黑土地,便宜的交通枢纽,“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特征,辽阔的海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要塞。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辽宁省更是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它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全国工业重镇,曾创造了“全国1000多个第一”,被誉称为“共和国的长子”、“东方鲁尔”,还创下过GDP全国五连冠的辉煌历史,走在全国经济发展的最前列。
辽宁省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发展成就,除了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辽宁省委省政府历届领导班子和辽宁人民的艰辛付出。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主人公曾绍山将军,便是这众多领导人之中最典型的一位。
曾绍山出身贫寒,15岁投身革命,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他戎马一生,身经百战,战功显赫,41岁就获得了开国中将军衔,完成了从放牛娃到开国将军的神奇转变。
建国后,曾绍山的成就更高,他担任过沈阳军区政委,辽宁省省长、辽宁省省委书记,中央顾问委员,跻身副国级领导人行列。那么,在曾绍山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究竟又有怎样的传奇经历呢!这一切的一切,还要从他参军入伍时说起。
在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有一个叫做金寨的地方。它是有名的红色革命老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国第二大将军县,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
1914年12月一个平凡的一天,曾绍山就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原属于河南省商城县)东湾村一个十分贫苦的农民家庭,祖上几代都是三无农民(无房产、财产、田产),靠租种地主家的地或打长工维持生计,受尽了剥削和欺凌。
因为家庭贫困,开明的父母又不想让儿子当睁眼瞎,便咬紧牙关送曾绍山上了三年私塾,之后便辍学回家放牛,帮助父母耕种,一家人常常过着食不果腹的苦难日子。幼小的他,便对这个不公平的社会产生了极为不满,早早在心底种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
曾绍山11年那年,全国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很快就席卷到了他的家乡,共产党人领导当地农民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的热烈场景,点燃了他心底的革命火种,萌生了革命理念,积极投入到这场运动中。
1929年,在八七会议精神的号召下,共产党在曾绍山的家乡领导了立夏节起义,成立了工农红军三十二师和临时革命政府,曾绍山带领5名有志青年毅然决然地参加了红军队伍,从此以后,开始他的军旅生涯。
年仅15岁的他,就这样成为了红四方面军的一名“红小鬼”,被分配在团部当勤务员,后又调到师部当传令兵。
由于他头脑灵活,有胆有谋,参军一年后,就当上了红一军手枪营传令班班长,参加了商城、金寨、新洲、二道河、麻城、光山、广济等战斗。
他靠着自己的英勇善战、屡立战功,18岁就被提升为红四方面少共国际团排长,军政治部少宣队长,教导团少共团委书记等职,参与了鄂豫皖根据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围剿战斗,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启了他辉煌的从政生涯。
之后,他又被提拔为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司令部侦察参谋,参与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参加了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川陕”会剿“以及强渡嘉陵江等重大战役战斗。经过战火的洗礼,曾绍山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年轻指挥员。
1935年5月,曾绍山随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作为一名侦察参谋,曾绍山总是带领侦察人员,历经一切艰险,在最前面打头阵,遇河搭桥,逢山架梯,为长征主力部队开路。
在第一次过草地时,曾绍山因忙于搜集情报,寻找并分配向导,安置师部转移,没来得及给自己准备干粮,后在战友的帮助下才弄到二三公斤青稞制成的干粮,为此,他差点饿死在长征途中,靠挖野菜和顽强的毅力,他才得以活了下来。
曾绍山靠着钢铁般的革命意志,渡过了三次过草地、雪山的险恶环境。尤其是在在第三次过草地的时候,他还将自己前二次过雪山草地的经验,编写成材料印发到连队,向战士们介绍如何识别水体是否有毒,哪些野菜能吃,哪些草墩能走人,如何选择土包露营,夜睡如何隔潮防雨,如何避免陷入泥潭,如何搭救陷入泥潭者等相关知识。
由于战士们都掌握了相关经验,提前做了准备,所以在第三次过雪山草地的时候,尽管路程长得多,但部队减员少得多。最后,曾绍山经过三次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险境,成功抵达陕北。
全面抗战爆发后,曾绍山又立即奔赴抗日的烽火中,参加了夜袭阳明堡、百团大战、太行山反“扫荡”等战役战斗,创下了以步枪歼灭大量敌机的辉煌战例。
他还参与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斗争,率领根据地军民给予了日伪军狠狠地打击。在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曾绍山的职位也得到了不断提升,从抗日初期的团参谋,到抗日胜利结束后,他就已经是军分区司令员和地委书记了。
在轰轰烈烈的解放战争中,曾绍山先后担任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皖西军区司令员,中原野战军三纵队司令员兼参谋长,二野第十一军军长等职,率部南征北战,参与指挥了上党、邯郸、陇海、定陶等战役战斗。
他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不断开辟新的解放区。在参与创建解放区的艰苦斗争中,面对国民党军的强力进攻,曾绍山积极发动人民群众拥军参军,扩大地方武装力量,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将强大的敌人包围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在他的艰辛付出下,到1947年的时候,整个皖西地区的各级人民政权相继建立,部队也得到了快速增长,为解放军打过长江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有力地促成了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
在担任第十一军军长期间,他带领能征善战的第十一军打了很多的恶仗、险战和硬仗,并且每战必胜,威名远扬。如在三大战役之一的渡江战役中,他带领的十一军奋勇杀敌,频传捷报,一举解放了宁沪杭地区。
紧接着,曾绍山又挥师进军大西南,经过一个月的激战,将驻守在重庆附近的胡宗南部消灭殆尽,迫使国军18兵团起义。西南解放后,曾绍山率部驻扎重庆,负责川、黔、鄂边剿匪任务。
在他的有力领导下,在最短的时间里,很快就将盘踞在西南境内的土匪武装,国民党特务以及残余势力彻底清除干净。接管重庆后,他认真执行城市新区和民族政策,维护社会秩序,加大力度恢复经济和生产,给人民创造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朝鲜战争爆发,威胁到了我国东北边境的安全,中央决定出兵朝鲜。战将曾绍山奉命再度出征异国战场,他出任志愿军第三兵团12军军长,率部跨过鸭绿江,踏上硝烟弥漫的朝鲜国土,随后便投入到第五次战役中。
面对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帝国军队,面对我军出国作战缺乏经验和准备仓促以及运输补给上的种种困难,曾绍山率领12军不畏生死,奋勇杀敌,共歼敌3660人,击毁坦克26辆,汽车494辆,飞机26架,缴获汽车176辆等大量军用装备。
在金城防御作战中,曾绍山组织部队修建防御工事、挖坑道,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就筑成了以坑道为骨干,功能齐全的防御阵地,为我军持久坚守阵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持续43天的上甘岭血战中,他率部与兄弟部队一起,共毙伤“联合国军”2.5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74架,夺取了这场战役的伟大胜利。
曾绍山还率部参加了东海岸反登陆作战,开展筑城运动,历经4个月的全力突击,构造了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海岸防线,有力地挫败了美军的登陆阴谋,从而使得抗美援朝战争最终以美国的失败而告终。
1955年,曾绍山从朝鲜回国后被提升为兵团副司令员,主持兵团的日常工作,并被授予了开国中将军衔。后来他又担任了旅大防卫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政委等职。
1969年,曾绍山又与陈锡联一起指挥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经过3天的激战,粉碎了苏军的多次进攻,夺取了这场战役的伟大胜利,保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1975年,曾绍山再次受到了重用,出任辽宁省省长和省委书记,扛起了建设祖国北部边疆省份的大任。虽然此时他已经61岁了,但他仍然老当益壮,如同青年人一样甩开膀子加油干,为辽宁省的发展呕心沥血。
他主政辽宁省期间,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改革的号角虽然已经吹响,但一切都在摸索之中,改革的脚步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行进中。
战将出身的曾绍山,拿出了当年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魄力和勇气,带领辽宁人民在改革的浪潮中搏击。
作为一名农民子弟,曾绍山最了解农民需要的是什么,以及粮食生产和经济建设对于人民的重要性。
上任伊始,曾绍山在最短的时间里跑遍了辽宁省的每一个角落,深入到田间地头和工厂,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很快就找到了一条适合辽宁省发展的新路子。
他主抓农业生产,充分发挥辽宁肥沃黑土地的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倡导农民实行包括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内的多种经济责任制形式,种植多种经济作物,加强城乡贸易,打破地域界限,繁荣市场,很快就获得了农业大丰收,搞活了经济,不仅解决了久困人民的吃饭问题,还有结余,深受辽宁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曾绍山也大力发展工业,尤其加大力度投资重工业,并以此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他充分利用辽宁的矿产资源和老工业基地的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加大教育投资,实行企业改制,寻求与发达省份的经济技术合作,受到了显著的效果,有力地促进了辽宁省工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被辽宁人民亲切地称为“好省委书记!”
晚年的曾绍山被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继续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发挥余热,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1995年1月26日,曾绍山不幸病逝于济南,享年81岁。革命战争年代,曾绍山将军是一位战功卓越,彪炳史册的猛将;和平年代,他是一位参政理政的高手,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省委书记。我们永远怀念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人民的好公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7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