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曾汉中 感悟乒乓 2022-04-26 18:30
现如今,创新是个时髦词儿,自主创新,转型创新,创新理念,创新驱动,各行各业都在谈创新。以中国人的聪明勤奋和14亿人口的举国体制,相信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自主创新的产品将会井喷式地涌现,造福国人,推动人类社会更大的进步。
蹭它的热度,想到了乒乓球。我们这些球迷球痴们能不能对此也有所创新呢?不用说,感觉有点天方夜谭。所谓创新,用通俗的话说,必须是无中生有,并取得很好成效得到广泛运用。乒乓球运动问世一百多年来,能称得上具有创新意义、引领时代潮流的技术,依我之见,不过弧圈球、高抛发球、直拍橫打、拧拉等屈指可数的几项。我等草根之辈想要创新,谈何容易。
但如果我们换个思路,不要站位那么高,只从个人角度出发,拿自己和自己比,把“创”当作一种学习进取的精神来要求,把“新”当作自己还没掌握的东西(技术、战术、理念、认知等等)来追求,不断求新出新,那么,学会原来不会的、没掌握的新东西,对个人而言也就是一种“创新”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大都没有经过全面的基础训练,就一头扎进刺激有趣的实战对抗中,好比战士刚学会扣扳机就上战场一样,技战术上的不足可谓千疮百孔。要想提高自己的水平,最好办法当然是抽出专门时间补缺补漏,从夯实基本功练起。不过对于多数“好战分子”来说,要拿出宝贵时间去练枯燥的基本功,却是舍不得,不愿意,这就出现了“鱼和熊掌”的难题。
解决之道,就得把“创新”意识融入到实战中,在享受竞技对抗的紧张刺激同时,也不忘补自己的缺漏短板,边打边学边琢磨。实际上很多人就是这样做的。看看身边的一些球友,几日不见就亮出新招,有的会倒板了,有的发球有新变化,有的改打颗粒胶,有的在学直拍橫打,有的杀伤力明显提高了,有的学会了台内拧拉,有的人的球风明显稳健合理了,让人眼前一亮刮目相看。
相反我们也看到,还有一些人打球时间不可谓不长,但每天都只在重复自己的那些招法路数,不会的照样不会,技战术没什么改进,水平没有实质性提升,日复一日,了无新意。虽说打打杀杀也是乐在其中,却又看着别人的进步一脸苦涩。
在踏入实战圈后,被竞技的潮流裹挟着,没有谁是不思进取、甘于落后的,都想超越自我高人一头,可为什么具体到个人,向上的步子就不一样呢?这里面固然有所谓的天赋原因,但对多数人来说,人与人的这种差异其实并不大,更多的还是个人的后天努力。
这种后天努力,我以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强烈的创新进取意识;结合个人实际的思考、内省;落实到日常实战中的行动力。如果说,创新进取的意识像发动机,给人以内在驱动的力量,那么,深入的思考、内省就是罗盘、方向盘,给自己把脉定位指方向,知不足而后进。最后,还要能转化落实到行动中,锲而不舍,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实战历练中一步步提高,实现鱼和熊掌兼得。
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我个人体会,许多雄心壮志、美好规划往往会因为现实的无情最后不了了之。我们的一些不规范动作早已定型,思想意识也往往固化僵化,想做个哪怕是小小的改变都非常难,让人很是沮丧无奈。但这不应该成为借口。如果把乒乓球竞技看作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技术、战术、心理、认知、谋略、器材等方方面面,此路不通,可以侧翼迂回,可以另辟新路,总有些东西是可以从零开始学习的。已经定型的技术动作不容易改,但还没掌握、白纸一张的就容易学,比如拧拉,算是当代先进技术,有些球友照猫画虎,居然也练出来了。
可以说,“新”是什么不重要,不会的、没掌握的对自己来说都是新,俯拾皆是,关键是有没有去“创”、去试的意识,有没有不满足现状、突破自己的强烈愿望。有时候,一个认识上的顿悟、一个技术细节的改进,就可以尝到大大的甜头。每个人的“水桶”壁上都有许多短板缺漏,如果能像女娲那样每日补天不止,补一点是一点,水桶里的水不就慢慢涨起来了吗?
除了和自己比,还可以换个角度,拿自己和别人比,“创”别人没有的“新”。业余选手缺乏正规训练是个先天不足,但也给了我们天马行空、自由发挥的很大余地,打起球来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常常会无师自通练就某些与众不同、俗称野路子怪招的特色技术。动作看起来不规范、不协调,却实用,人无我有,让初次交战的对手很不适应。比如,有的反手弹击既凶又准,能主动发力,也能借力使力,还略带下旋,很不好防守;有的在相持中突然倒板用背面长胶自下而上撩一板,球又快又沉,处理不好就直接下网;有的用生胶搓球,对手一打一个飞;有的等球下降后反手用手腕突击挑打,节奏突然变快,落点又十分刁钻,让人猝不及防;有的能直拍反手拉弧圈球(不是用反面横打),球很转又带侧拐;有的能发两跳都贴网的极短球,腿脚慢一点的人很难上步去接;有的正手或反手发奔球快到不可思议。我本人也有一招,接发球基本上用推挡,接下旋球就异化成推挑,先推后挑,推中带挑,这样借力回球的速度很快,对方难以起板,避免了自己受攻。可以说,业余乒坛这类师出无名、各显神通的野路怪招数不胜数,不小心碰上一个就可能栽个大跟头。
这就是所谓的“一招鲜吃遍天”,打遭遇战有时连科班选手也头疼。不是说这种野路怪招有多大威力,适应了,不过雕虫小技而已。但它很考验人的应变能力,短时间内找不到解决办法,造成的心理冲击就会给整个战局带来极大影响,有时甚至是灭顶之灾。所以我说高手输给低手往往输在心理上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这样的绝活怪招不可能自己事先设计,然后按设想蓝图一步步把它“创”出来,它一定是在长期“野战”、“乱战”中无意形成并逐渐定型的,是歪打正着的“无意识创新”。我们可以自我评估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样非正规、独一家、能让对手别扭难受的特色招法?如果有,不妨“将歪就歪”,有意识地去强化它,拓展它,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让“独门暗器”的特色更加突出,更具威慑力。
我有这方面的体会。起先从球友嘴里才知道,我用推挡的方式接发球让他们觉得不适应,心中暗喜。当时还不会推下旋球,就在这方面多用了点心思,边打边琢磨,慢慢就练出来了,“下旋球你也能推?”让更多的人感到意外别扭。这就说明,不管哪种特色打法都是有提升拓展空间的,比如,你的反手弹击能不能在力度上、落点上变化改进一下?你用生胶搓球能不能也搓出下旋球来?你用反面长胶撩一板的习惯手法能不能拓展一下,做到也能削一板撇一板?你发球的旋转变化多,能不能也在节奏、线路上变一下?诸如此类,等等等等。从无意识的练就,到有意识的加强,让自己的招牌菜、杀手锏更怪更绝更突出,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创新了。
与科班选手比,业余选手能让人心头一紧“咯噔”一下的,恐怕就是那些不按常理出牌、土得掉渣的打法了。它不是实力高低的标志,也很难复制传承,可遇而不可求,但它实用管用,自成一体,烙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印记,就像歪脖子树一样,体现的是长年野蛮生长、顽强向上的实战能力,能惊出你一身冷汗。当今乒坛的总体水平固然越来越高,但打法的趋同性多少让人美中不足。不客气地说,要论打法的多样性、丰富性,还得看咱业余乒坛,那才叫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各领风骚。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自惭形秽,如果潜心钻研,能“创”出更多不走寻常路的招法路数,也是对乒乓球事业的一点微薄贡献,赛场上两军对垒、“道魔相争”的拼杀也一定更有悬念、更精彩好看。
谈乒乓球领域的创新,我们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要从领会它的内涵和实质入手,来思考和指导自己对乒乓球的不懈追求。这个内涵实质一言以蔽之,就是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和与之配套的钻研精神。牢固树立这样的意识,人就好像戴上透视镜,满眼都是大大小小的新目标,又好像输入源源不绝的内驱动力,给你攻坚克难的力量和勇气。这样,即使你已经七老八十,即使你觉得已经到顶再没有上升空间,但思想自觉一定带来行动自觉,仍能让你拥有足够的奋斗前行的动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辈当自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