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调研与思考
省委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A总书记对湖北工作的重要要求,谋划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充分体现了高度政治自觉和强烈责任担当。我市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将其作为谋划发展思路的基本遵循和目标导向,积极探索我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在坚定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中谋划我市发展
(一)作为革命老区,必须以“两个更好”为根本遵循,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A总书记始终牵挂着革命老区,强调“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作为全国著名革命老区,我市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下大力气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加快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不负总书记嘱托,不负革命先烈,不负老区人民。
(二)立足基本市情,必须以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为主攻方向探索现代化路子。县域和乡村是我市的基本盘。我市位于武汉都市圈核心功能区,周边地区经济活跃,消费容量大;农村人口转移较多,农业具备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多式联运条件好,发挥特色农产品和农文旅融合等比较优势发展都市圈农业的潜力巨大。我市将进一步聚焦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这个主攻方向,围绕激活农业农村比较优势和内生动力,系统谋划县城与乡村的功能和产业,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引领和推动我市全面现代化。
(三)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向转变思想观念和改革创新要动力、要活力。我市最大的短板是缺乏走出去看世界的开放精神,市场意识和改革开放意识不强,治理能力特别是运用市场机制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不足。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省委关于先行区建设、流域综合治理、强县工程等一系列决策部署,在对标对表中转变思想观念,在贯彻落实中提升能力水平,尽快找到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道路。
二、立足市情找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
我市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发挥什么作用,是必须作答的重大考题。我们带着任务认真研究,对我市市情进行再梳理、再认识,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思路和路径。
(一)我市有好山好水,但将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任重道远。我市北靠大别山,南临长江水,一江六水纵贯全境,百湖千库星罗棋布,生态空间占国土空间一半以上,是长江中游重要生态屏障、中部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独特的山水生态资源是我市的宝贵财富和主要优势,但生态优势没有充分转变为强县富民的发展优势。
(二)我市有好文化,但文化软实力没有转化为发展硬动力。我市得中独厚、崇文重教、名人辈出,荆楚文化与吴越文化、中原文化与长江文化在此碰撞交融,走出了李时珍、毕昇、李四光等1600多位历史名人,红色文化独树一帜,铸就了不朽的老区精神,但这些文化遗产沉淀在书本里、散落在乡野中,活化利用和弘扬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我市有好物产,但产业化和品牌化不够。苍术、艾叶、菊花、天麻、茯苓等道地药材在全国市场占有重要份额,油料产量稳居全省第1位,水稻产量居全省第2位,生猪出栏、水产产量均居全省第3位,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7个,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各类资源产业化和品牌化不够,产业链和价值链较短,延链强链潜力巨大。
(四)我市有好区位,但没有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综合竞争力。我市地处鄂豫皖赣四省交界,是武鄂黄黄核心功能区重要组成部分,铁水公空综合交通网络基本成型,但多式联运建设滞后,特别是城乡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物流成本相对较高,区位优势没有转化为物流和渠道优势。
基于对市情的认识,我们提出的发展思路是:以A总书记“两个更好”重要要求为根本遵循,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为重要载体和抓手,以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为主攻方向,对内整合,对外开放,转变发展理念,激活发展动能,走出一条以强县富民和乡村振兴为引领的我市现代化道路。
在推动工作中,重点把握五个导向:坚持以流域综合治理理念对内整合,在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努力探索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坚持以供应链思维改造产业体系,更好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以人为中心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坚持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更多运用改革的思维、市场的办法创造性推动工作;坚持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更好激发人民群众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三、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
(一)明确县城发展主攻方向。“一县一品”明确10个县(市、区)发展指引,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北部山区县以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为主攻方向,按照一二三产联动理念,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供应链,突出标准体系和品牌建设,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子。沿江平原县发挥对外开放和跨江合作优势,突出港产城一体化布局,以供应链思维改造建材、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促进集群集约发展。主城区和麻城、黄梅、武穴发挥多式联运优势,打造人流、物流枢纽节点,形成市域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
(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以专业化方式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专业园区。深化与东湖高新区科技同创、产业同链,加快“光谷第九园”建设,协同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联投智能科技产业园建设,发展智能专用设备、机器人等装备制造业。加快黄州、武穴、罗田等地合规化工园改造提升,打造国家原料药绿色生产基地、省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黄州、武穴两个百亿船舶产业园区,打造绿色智能船舶试点示范应用场景和制造基地。出台专项政策。聚焦主攻产业,以需求为导向,“一业一策”制定产业奖补、设施配套、基地建设、基金支持、科技人才等产业政策。面向武汉光谷,量身定制专项政策,招引科创型中小企业入驻。完善专项配套。提升园区基础功能,发展金融科技、仓储物流、交易市场、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更好满足企业需求。用供应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站在全产业链整合的角度,引进头部运营企业,构建装配式建筑、新材料等供应链,改造提升建材家居、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力争到2025年,形成农产品加工、建材家居、医药化工3个千亿产业,培育纺织服装等10个百亿产业集群。打造新能源示范市。发挥我市地形地貌和光照、风能等自然禀赋优势,以资源换项目、市场换项目、应用场景换项目,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培育新型储能产业。
(三)建设绿色低碳县城。巩固拆违治乱“百日攻坚”行动成果,在全市启动实施“四区联动”城市更新行动,对小区、社区、街区、片区分层开展城市体检,实施小规模、针灸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以小区、社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66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