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考作文《留在心底的声音》《发声》解析及例文
文题评析
继2020年的“危机”、2021年的“开始”,今年河南中考作文沿袭“一个话题、两种文体”的惯例,以“声音”为中心词,从其本义和比喻义分别设置写作任务,框定写作范围。声音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感受世界的重要方式,对每一个身体健全的人来说,声音无时不在;声音也是个体表达自我、与他人与世界联通的重要方式,在群体生活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是存在和价值的体现。以“声音”为写作话题,人人有话可说、有文可写,符合新课程标准对表达交流的评价要求:“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积累和经验,记述生活经历,表达情感体验”“在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关联的交际语境中考察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考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与其他省市的作文题目相比,河南中考作文命题导向清晰明了,表述简洁质朴,生活化、时代感鲜明。两个写作任务,一个提示“生活中”“最难忘”,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经历搜寻写作素材,确立写作对象,抒发真情实感;一个提醒“信息时代”“如何发声”,引导学生思考当今时代“我”与他人社会的交流与关联,以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理性思辨。
写作任务一以记叙文为写作体式,选材范围更为宽泛,留在心底的声音,可以是“万物之声”,禽鸟走兽、秋虫夏蝉、风花雪雨皆有声,谆谆教导、细细叮咛、哀哀别离都难忘,时令有声,故乡有声;也可以是“听到或看到的各种信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铿锵之音声动新时代,“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自信之音抚慰曾经多少失意,“我还会回来的”这顽强之音激励坎坷中的黯然低沉,“走一步再走一步”告诉我们坚持向前的力量,“我在开花”启迪我们绽放生命的激情。声音可以唤起甜蜜的回忆,唤起淡淡的乡思,唤起对社会人生大问题的关注与反思。
“留在心底”的声音,“留”是去留的“留”,有“去”而深“留”,因为逝去,因为远离,那声音留在了“心底”。童年夏日聒噪的蝉鸣,乡邻们赶牛放羊的吆喝,露天戏台夜晚的咿呀,打铁铺里节奏明快的叮叮当当,这些消逝了的声音让人无限怀恋回想。“留”是保留的“留”,因其影响、唤醒、改变了自己,温暖、美好、蕴染了岁月,那声音留在了“心底”。爷爷奶奶无限慈爱的宠溺,爸爸妈妈千篇一律的唠叨,老师们语重心长的叮嘱,好朋友细心关切的提醒,这些充满情味的声音让人永远难以忘怀。
写出属于自己的好声音,要描写“声音”,要细化“留在心底”的过程。“声音”不等同于“话语”,它要比“话语”的内涵更丰富;“话语”可以是“声音”,只要加上语气、语调或感受。区分二者的细微差别,勿把“话语”作“声音”,偏题叙写南辕北辙。
任务二是议论文写作,“信息时代”“我们”限定了选材范围和立足角度,那些任何题目都从杜甫苏轼李清照那里找寻事例的写法,用在这个文题中显然不伦不类。“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是关照自我,思考自己的立场、态度、为人行事的原则。这声音可以是个人观点、言论,也可以是个性化行为方式;“如何对待不同的声音”,是审视社会,辨析是非对错、美丑善恶、关系远近,从而更好地学习、成长、做人。媒体的各种信息,他人的不同评价,书本中的多种观点,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他人“声音”。“自选角度”意味着可以选择一个角度集中阐述,也可以融汇两个方面辩证分析。“发出什么声音”“如何发出声音”“怎样对待不同声音”回答这些问题,就是确立观点、梳理思路的过程。发出自己的好“声音”,要观点明确,逻辑清晰,阐释充分;要理性思考,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要兼收并蓄,不唯我独尊,不苛责挑剔。
课文溯源
教材中就有很多好“声音”。写记叙文时,对声音进行描写是必要的。传神的描写,寥寥几笔就可点亮全文。
1.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春》
这是欢快嘹亮的声音,悦耳和谐的声音,是春之声,也是生命之声。
2.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是热闹的读书声,是童年的美好声音。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有群像有个体,声音里人物形象。
3.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老山界》
这里写声响,以声衬静,多样对比。寂静与声响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大与小的对比。句式整齐短小,极富联想和想象。
4. 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土地的誓言》
这一段以抒情的方式写声音,寓情于声,移情于物。把“我”对故乡的思念写成故乡呼唤“我”的声音,感情显得更加浓烈深挚,也表现出故乡与“我”的默契关系。
5.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社戏》
这是清新悠远的声音,如梦如幻,如诗如画,散发着江南泥土的芬芳,表现了“我”对乡村风土人情的挚爱。
6.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安塞腰鼓》
写安塞腰鼓的声响,连用14个叠词“隆隆”,铿锵激昂,用文字形成绵延不绝的音响效果,表达出作者如痴如醉的赞美。
7.“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不认识了吗?我还抱过你咧!”——《故乡》
鲁迅写杨二嫂,先声夺人,以声写人。写出人物声音大、尖利、怪异,多用感叹号,表现人物的尖酸、庸俗,言语轻率,无所顾忌。
从以上选段可见,教材中有很多写声音的范例,如果对课文熟稔,写作记叙文时可以仿写化用,以生动的声音描写贯串全文,为文章增色添彩。同时,也可看出命题者立足教材、巧用教材的评价理念。
学生习作
留在心底的声音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毕业典礼上,台上表演的同学唱起这首《少年》,台下的我思绪万千。初中三年一晃而过,我是否初心不改,依旧是从前那个少年?
三年前踏入初中校园,我对接下来的生活既充满好奇,又带有几丝茫然。三年中,听过无数声音,那最鲜明生动的,永远留在心底。
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苦口婆心,声声情深。“来,我再讲讲……”上课时他们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知识点,下课学生问问题时也耐心讲解;老师们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严格要求,在课堂外对学生身心健康关注也不放松,不断帮助学生面对学习中的桃战和生活中的挫折,鼓励学生成长进步。“没事,只要你们好好学习。”这是班里饮水机坏时语文老师从她家给同学们带水时温柔的话语,也是数学、地理老师坚持带病上课的疲惫嗓音,更是每一位老师用行动用眼神传递出来的声音。
同学们的热情鼓励,相伴左右,声声悦心。我在包容美好的氛围中度过初中三年。“给你答案!”听课走神被老师提问时,同桌和周围的人想方设法地“打电话”;“没事的,你厉害着呢!”有点小病小痛时身旁的闺密比自己还紧张,变着法儿地安慰鼓励我;考出优异的成绩时,小伙伴们的祝贺声形成幸福的氛围包裹着我;发挥失常时,好友鼓励打气,唠唠叨叨的安慰声让我破涕为笑。
家人的细细叮咛,无限循环,声声温暖。双休假日,家人作伴,刚到家不免要听爸妈一阵念叨,离家时又听爸妈千叮万嘱。“孩子,你要听老师话,上课认真听讲……”每次回家,这唠叨都要上演一番。与父母促膝长谈是常态,却也免不了意见分歧固执己见。第一次做父母与第一次做父母的孩子都非易事,一家人吵吵闹闹,相互扶持,默默陪伴,彼此成长。久而久之,低音部的唠叨和高音部的吵闹,在我心里凝成了一曲家庭交响乐,时时在心头回响,无限循环。
时光如风,风中满是声响。行走在时光的声音里,那教诲里的情深,那鼓励中的欢欣,那叮咛里的温暖,声声入耳,声声铭心。那些留在心底的声音终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有这些声音相伴,纵然岁月如梭,我们依然可以做从前那个初心不改的少年。
【点评】这篇文章是准九年级学生习作。本文小作者紧扣“声音”叙写了师生情、友情和亲情,选材丰富,思路清晰。行文中用中心句反复点题,语言规整,用词贴切。寥寥几处话语,不忘点染“声音”,形象颇为鲜明,主题得以凸显。采用并列段式,写了很多事件,整齐却不免失于单调。如果能变化写法,有面有点,有概述有细节,文章会更生动可读。
明辨事理,合理发声
信息时代,杂象横生。我们每天浸泡在良莠不齐的信息中,又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明辨是非,合理发声。
持理性明辨是非,怀耐心细分善恶。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时,要学会区分,理性判断。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抢购”时不时成为高频词语,在一些微信群中,竟然有人号召群友“去超市买米,屯三个月的量”。口罩、酒精、84消毒液、双黄连口服液一扫而空……在这类无意识的抢购潮中,一些人的智商税被收割了不止一次。他们面对这类“粮食危机”的传言,没有作出理性判断便随波逐流。当各种信息呼啸而来时,我们不仅要理性面对,耐心分辨,在信息海洋中找寻自己需要的,摒弃杂乱无用的,细分善恶,寻我所需。
传递正能树良风,散布善言扬传统。当下信息时代,我们不仅要学会“辨声”,亦当勇于“发声”。李子柒能够火爆网络,得益于她发出了正确的“声音”。在她的视频里,或是讲述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或是传递耐人寻味的传统文化,或是营造恬淡和谐的山野意境,让无数网友赞叹不已。她的声音传递了美,传播了文化,吸引了众多粉丝。相反,如果发出影响社会和谐的“声音”则会被众人谴责唾弃。在2·27事件中,无数唯粉行使自己“举报的权力”,恶意攻击各种写手和路人,导致各大圈层联合行动抵制肖战,他参演的电视剧被狂刷一星,影视综艺影响力全线崩溃。这正是因为粉丝们没有合理发声,扰乱了社会秩序,引来了不可避免的灾难。由此可见,美的声音、文化的声音、正直的声音是信息时代应有之声,传递正能之音,才得长久回响。
发出传统之音,亦得社会喜爱。“京剧小姐姐”王梦婷以京剧演出吸引了无数网友,成为抖音网红。她将京剧元素融入短视频之中,让许多原本对京剧抱有成见的年轻人开始接触京剧。她最终成为了拥有七十多万粉丝的网红。当下,发掘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点,把传统之美、文化之声传播出去,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最美声音。
我辈青年应于信息时代中做好“辨声”与“发声”,明辨是非,合理发声,弘扬正能量,传递民族风。如此,方能推动时代发展,圆强国之梦。
【点评】本文小作者整合了写作任务中的两个问题,提出观点“明辨是非,合理发声”。对待外来的各种信息要理性分辨,寻我所需;面对世界要发出传递正能量的声音、传播传统文化的声音,颇具思辨力。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所选事例皆与“信息时代”密切相关。把观点阐释清楚,需要有条理有层次地讲道理,而不仅仅靠罗列事例,这是初中生学写议论文的重难点。总之,聚焦一点,细化叙写或阐明思考,才能写出考场好“声音”。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6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