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人的春文化
孙青松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秋.公羊传》中说:“春天是天地开辟之始,万物生长的开端,是四季的开始。”春天阳光明媚,天地交通,万物重新生机勃勃,阴阳交接,适宜耕种。因此,有一句民谚说:“一年的计划在于春天”。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人们在面对自然时感到无力。汉族人最早出现的几个大部落,如炎帝、黄帝、颛顼、帝喾、伏羲等,长期居住在黄河、长江流域。他们靠近河流居住,随着水草的变化迁徙,以捕鱼、狩猎和采集为生。那时的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阳光充足,草木茂盛,人们可以在森林中狩猎采摘水果,聆听野兽的嘶吼,鸟儿的歌唱和昆虫的鸣叫。然而每到冬季,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先民们靠树皮遮体,依靠草棚避寒,却无力抵抗大自然的侵袭,经常有人因寒冷和饥饿而死亡。他们颤抖着聚集在一起,渴望河流解冻,鱼儿跃出清波,温暖的阳光照耀大地,花草鸟虫重现生机。他们怀着模糊的记忆等待和期盼着春天的到来。因此,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春”字时,以象形会意的方式,生动地表达了这一情景。春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形状像林木和太阳,表示草木发芽。篆书中的春字由草和日组成。草象征春天的生机。一个简单的“春”字,承载着先民们多少希望和期盼呢?
春天与人们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古代汉族先民们对春天既有科学的认识,又赋予了神秘的色彩。通过各种祭祀活动,他们期望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幸福吉祥。在过去,立春前一天,每个村庄都会举行迎春活动。村中的长者主持仪式,焚香上供,人们跪地祈祷。有一人扮成“句芒神”,挥鞭驱赶象征农事的“春牛”,这被称为“打春”。至今,在农村每年都会有打春的风俗。而“春盘”则是在立春这一天,家家户户会用蔬菜、瓜果装盘,互相赠送祝福。杜甫的《立春》诗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描绘了农人在立春时摆设春盘的情景。王驾的诗句“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描述了“春社”的盛景。春社是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人们祭祀土地神。春天的到来,大地呈现出勃勃生机,农人们会摆设宴席,庆祝丰收的到来。而“春禊”,也叫“三月三”,是指男女老少放下农事,一起去池塘河边游玩戏水。据说这样做才能讨春神的喜欢,避免灾祸。春节是汉族人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农历新年,即正月初一。过节时,每家每户都会贴上春联,有的地方也叫门对、春贴、对联,用红纸写成吉祥如意、喜气洋洋的对联语句贴在门上。古代习俗要在春节期间祭祖、敬神、燃放爆竹、吃团圆饭等。尽管经历了千年沧桑,但一些春节的风俗至今仍然盛行不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汉族人居住的地方,都会过春节。
翻开广袤的中国历史典籍,关于春天的记载与描写,琳琅满目,不胜枚举。汉族人对春天的钟爱与怀念源远流长,几千年来,春天已经成为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到整个民族的心灵和行为中,独具特色。传说中,夏娃创造了四个人,两男两女,各具特点。其中一位女子名为“春”,美丽动人,温柔优雅,说话缓慢。另一位女子名为“夏”,性格热情,喜怒无常。一个男子名为“秋”,老实厚道,不苟言笑,乐于奉献。另一个男子名为“冬”,冷酷无情,霸道嚣张。夏娃将这四个人安置在四个季节中,因为她最喜欢春天的姑娘,所以将春天排在首位,夏天和秋天次之,冬天排在最后。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美丽的传说,使得文人墨客笔下的“春姑娘”更加富有诗意和画意。
据报道,据统计,汉族人名中带有“春”字的人占总人数的八分之一,其中以“长春、立春、常春、遇春、来春、永春、青春、春青、富春、思春、逢春、唤春、延春、明春”最为常见。历史上有许多知名人物也有带有“春”字的名字,比如隋代的桥梁专家李春,明朝的开国大将常遇春,以及革命家李富春等等。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他巧妙地运用了“惜、探、迎”这三个动词,配合“春”字,刻画了“惜春、探春、迎春”这三个女性形象,可谓别具一格。另外,店铺门牌中也有许多带有“春”字的名字,而酒茶商标中带有“春”字的更是数不胜数。根据工商部门的统计,我国工商企业名字中带有“春”字的占总数的5%。此外,社团名、词牌名、地名、山名、水名、花名、草名、药名等等中也有许多带有“春”字的名字,可谓星罗棋布。而“春”的温柔还引申出了“春心、怀春、恋春、沾春、惹春”等词语,暗指男女之间萌发爱恋之情。在旧社会,妓院和妓女的名字中也常常带有“春”字,比如宜春院、红春院、思春院等等,而妓女的名字中最常见的是“春香、春兰、春花、春玉、春娥”等。
可以看出,春文化在汉民族的身体和思想深处早已扎根,并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日益成熟,在中国主流文化中成为一朵怒放的花朵。从古代的卜辞到《诗经》中的春诗,再到《楚辞》、汉乐赋、魏晋骈文和唐宋时代的诗歌、歌曲和文学作品,春天的美丽和魅力一直流传至今。杜甫的《春夜喜雨》和孟浩然的《春晓》描绘了春天的细腻和忧伤,白居易和刘禹锡则用草和竹枝来赞美春天的生机和爱情。苏轼、白居易、孟郊和南唐李后主的诗句更是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经典之作。不仅是文人墨客,历史上的许多领袖人物也常常借春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周恩来和毛泽东都曾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和对亲人、信念的思念和坚定。
古代散文大家中妙手写春者,莫过于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至于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虽然没有亲眼见过洞庭湖,但他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现代文学大师中,也有许多高手擅长描写春天,像鲁迅、老舍、巴金、朱自清等人都曾创作出不朽的春天之作。“大地嫩绿了起来,即使是不易换叶的松柏也显得格外娇嫩。桃花的红色和青白色的大花朵,在近处清晰可见,而远处则变成了斑斓的烟霭。”(鲁迅:《补天》)“春天仿佛陶醉了,吹散了春云,露出了一弯月牙和几颗春星。河岸上的柳枝轻轻摇摆,春天的孩子唱着恋歌,嫩蒲的香气弥漫在春晚的温暖气息中。我静静地听着水流……”(老舍:《月牙儿》)“第二年的春天终于到来了。大地随着春风渐渐变色。春天带来的是生命、欢乐、花香、鸟鸣、温暖、新绿,以及许多其他美好的事物。”(巴金:《春》)在大师们的笔下,春天变成了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场在蓝天白云间回荡的交响乐。
几千年来,汉语言中涌现出许多约定俗成的句子,这些成语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让我来给你举几个例子吧:春风化雨,春风得意,春风满面,春生秋杀,春光明媚,春华秋实,春祈秋报,春和景明,春心荡漾……这些成语体现了春天的文化,赋予了汉民族勤劳、勇敢、温和、善良的性格,也使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时,“阴阳相济”、“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先导。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61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