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大德,明德教育?

《大学》的首章中提到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个纲领。其中,明明德排在第一位,强调了高尚德行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德行,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在招聘和培养人才时,我们也应该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因为德行是最重要的方向和标准。只有一个人具备了高尚的品德,才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高等学校在培养新一代人才时,不仅要注重大局,还要从平时的细节中做起,注重培养学生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品质。

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怀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学生,更应该时刻铭记自己的家国情怀,不断加强自己的爱国意识。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国家,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对国家的责任和使命。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心的新时代青年。

“大德”是指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真挚情感,是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立志报效祖国的精神力量。要想成就大业,就必须养成大德。明大德,就是要明确个人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遵循道德准则和规范,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必须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年培养远大理想、树立高尚情操、明辨是非,将个人的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培养具有民族复兴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为了培育更多的理想主义者,高等教育学校应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广大青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同时,学校还应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转化为青年一代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内核,让青年们通过实际行动将个人的利益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高校教师肩负着引领大学生思想的重任,他们应该以身作则,通过实践和文化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大情怀,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大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这样,他们才能在大学生面前成为榜样,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应该引导当代青年明辨大是非,这需要深刻理解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鼓励青年学子勤学、苦学、真学、博学。为此,高校应该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学习人类文明史、中国历史以及近代以来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史,以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这样,青年学子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明辨大是大非,为建设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秉持公德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特别是在新时代。我们应该遵守公序良俗,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这包括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成为社会的模范,为新时代的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公德是指遵守公共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产、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准则。在古代,公德体现为尊重老人和关爱孩子,而在现代社会,公德则包括了尊重他人、遵守法律法规、保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等方面。守公德意味着要遵循文明礼仪,乐于助人,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形成法治意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守护公德,才能共同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美好的社会。

高校的全方位教育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公德素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师德师风建设、注重文化教育、加强道德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校形成崇尚公德、遵守公德、维护公德的良好氛围,从而培养出向上、向善的力量。

高校应该从师德师风建设入手,通过教师的行为示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公德观念。广大教师应该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自觉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立德树人的践行者。教师应该成为大学生在未来生活中的“人生榜样”,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向榜样看齐,自觉遵守公德、维护公德。

高校应该不断挖掘具有深厚德育价值内涵的文化要素,通过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等一系列实践,并开展志愿服务、校园文化节、文明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塑造高尚的校园文化。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陶冶情操、提升境界,进一步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文化氛围,从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应该将道德实践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高尚的公德情感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这样,学生将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社会人才。

严私德:坚持道德规范,保持个人修养

私德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梁启超曾经说过:“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这句话表达了私德的核心意义。私德包括个人的道德意识、修养、作风、行为习惯等方面,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道德素养和品质的体现。严格要求自己的私德,就是要不断锤炼自己的品德,坚守正确的道德认知,培育善良的道德情感,塑造坚定的道德意志,践行正确的道德行为,将自身的道德素养汇聚成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高校在个体道德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责任。为了引导学生成为严格遵守个人道德规范的自律君子,高校应该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内涵。学生应该时刻保持慎独自律、慎初敬终、慎微杜渐的态度,不断自我反省、自我警醒、自我激励,以此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高校应该引导学生养成慎独自律的品行,加强“慎独”文化教育,将“严私德”内化为“正心”“诚信”“克己”,不断地“自省”于己。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自觉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珍爱,锤炼品德修为,勒紧道德的“缰绳”。通过自省自律,固本守心,修身韫德,学生可以成就理想。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牢记“慎初而敬终”的原则。他们需要在自律的“人生第一粒扣子”上下功夫,不抱侥幸心理,避免走上歧途。高校应该引导学生时刻保持警惕,注重修身养性,自觉抵制不良风气,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坚持初心和使命,真正做到始终如一。

谨慎小心,预防为主。在高校中,应该引导年轻人注重自我修养,勤于清除思想上的垃圾,经常用真善美来磨练自己,不断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朴素的情感。同时,可以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用典型的力量来激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鼓励他们自我警醒,自我激励,以预防为主,才能夯实道德基础,让年轻学子的人生之路更加正直、更加光明。

只有保持良好的私人道德才能遵守公共道德,而只有遵守公共道德才能明确大道德。明确大道德是国家的基础,遵守公共道德是社会的趋势,保持良好的私人道德是个人的品德。这三种道德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缺一不可。我们不能只说道德,而不去实践。因此,高等学校应该注重实践,通过知识促进行动,通过行动形成知识,引导学生注重知行合一,特别是将道德付诸于社会实践活动中,使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成为日常生活的习惯。

人才是治理世界的关键,而教育是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过程中,“立德”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明确“三德”——私德、公德和大德,不仅是新时代立德树人任务的核心内涵,也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根本使命。高等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形成高尚品德,让他们成为严私德的自律者、守公德的热忱者和明大德的爱国者。只有这样,青年大学生才能主动担当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责任,在人生的旅途中,以大德为锚、以公德为帆、以私德为桨,创造新的时代伟业,书写瑰丽人生华章!

(湖南工商大学 张三,李四)

来源: 光明网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58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