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快速入门教程第二节 什么是格律
上一节我们介绍了古诗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概念,大家也知道了古诗、古体诗、格律诗的区别,知道了什么是绝句和律诗。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节课程内容,讲解格律的有关知识。
众所周知,古诗很美,特别是格律诗。唐诗三百首家喻户晓,童叟皆知,千百年来广为传诵,至今不衰。那么,你们知道古诗为什么能这么美,她美在哪里吗?大多数人可能会说,它文字精炼,文采很好,读起来压韵,朗朗上口,更多的可能就说不上来了。那我可以跟你说,古诗,我们这里主要讲近体诗,它的美除了内涵和意境美之外,还有一个形式美和音乐美,主要就是体现在格律上,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内涵和意境美与格律上带来的形式美和音乐美也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格律诗是严格按照格律的规则要求写出来的,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格律,古诗才能以最美的形态呈现出来,所以格律就是制作这些尤物的工具、模具,诗人们的创意、才情,借助格律之手,雕琢出一件件鬼斧神工的艺术品。离开了格律,绝句就不叫绝句,律诗也不姓律,她们那种特定的美也就无从体现。
说了这么多,那么,格律是什么?现在我们来给它定义——格律是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古体诗因为在格律方面不太讲究,比较自由,我们就不讲了。这里主要讲讲近体诗的格律。
格律从字面上来理解,一是格,指格式,也就是诗的文体风格,包括字数、句数和诸如起、承、转、合这些写诗的布局章法,以及对偶等一些修辞手法;二是律,包括汉字的音律、声律和韵律,这些都和音乐有着某些天然的关系,具有音乐美的神韵。
其实更具体一点来说,律主要体现在声韵上,也就是声调和韵律。
最开始的时候,中国文字它是不讲究发音的高低这些声调的,古人的诗原本也是不讲究这个的,最多有些古风就是押押韵使之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好听一些。到了魏晋的时候,曹操的儿子曹植在研究、翻译佛学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的部分发音规律,后来就产生了汉字的声韵学,诗人们开始除了重视文字的华美之外,也重视起了文字语言吟哦时的腔调,诗的创作才开始走向文字和发音共同美化之路。后来有个叫沈约的诗人,他也是声韵学家,他提出汉字有四声,即“平上去入”,并且把这四种声调的字,间隔使用在诗句里,读起来就形成了抑扬顿挫的节奏感,类似于音乐的节拍。到了唐朝的时候,诗人们又进行了改进,觉得没有必要分成四声那么细致,只要分成平声、仄声二种声调然后有规律地交替使用在诗句上就足够了,一点也不影响诗句在声调吟哦上的美感,所以四声在创作诗词中就变成了平、仄二声,上去入都归入了仄声。除了用平仄的声调高低和有规律交替重复使用从而产生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节奏之外,格律诗还要求在第二、四、六、八句这些偶数句上(第一句可押可不押)押韵,每隔一句就押韵,使之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更加悦耳。
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们就明白了格律是什么,格律诗为什么美,以及美在哪些地方了吧。这里我再提炼归纳,概括一下格律诗的美:
一是格式之美。格律诗无论是每首诗的句数,每句的字数,都是固定的,不能更改。看似死板的格式造成了整齐划一的美感,如同阅兵时英姿勃发的队列。有人说格律过于固化死板,束缚了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我认为这是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这种特定形式的限定,那诗人们想写什么就写成什么,那中国的文学宝库里自然就缺少了格律诗这颗美丽的珍珠了。再说了,在这种固定格式的限制下,唐宋以来那么多的实力派诗人不也写出了数不胜数的不朽诗篇来。
二是是文辞之美。格律诗篇幅短小,由于句数和字数的限制,诗人为了能在短短的篇幅中表达宏大的思想,抒发丰富的感情,总是字斟句酌,在遣词造句上极尽推敲之功,宁可惜墨如金,也不滥用一字,经过千锤百炼出来的字词就如一颗颗珠子,最终联掇成一串美丽宝贵的珍珠。这种文字上的锤炼、文采上的讲究,表述上的推敲,是其它文体难以比拟的。
三是声律之美。这种美其实就是音乐之美。格律之于诗词,正如同韵律之于音乐。而格律的产生也确实和音乐有关系,因为诗歌本来就是音乐的附属,是音乐的伴生之物。对诗来说,格律的核心在于对节奏、韵律的要求,格律诗往往有着非常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所以你们说格律重不重要,那是相当重要。学习了解格律的知识,你才能知道古人这些诗是怎么写出来的,它美在哪里,妙在何处,才能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立意趣。掌握了格律知识和写作规则技巧,你也就能也象古人一样,写出优美的诗歌来。
这一节课就是上面这些内容,下一节我们讲讲什么是平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5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