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做好乡村振兴工作

党课讲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做好乡村振兴工作
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此次培训班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和能与大家一起交流,就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下面,我主要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提出;深刻理解把握党的XX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部署,增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责任感使命感;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见实效3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从政治上认识和把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是“国之大者”“省之要事”,扛牢扛实责任,落实落细措施,坚决守住底线。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的XX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一)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
    1.乡村振兴战略五大任务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一要产业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习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乡村产业体系越健全,农民增收渠道就越通畅。
    要整体谋划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推动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加快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格局,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要人才振兴。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激活农村的创新活力。
    三要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加强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弘扬社会正气,建设文明社会风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符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四要生态振兴。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减少农业投入品用量,合理运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养护农业资源。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人居空间,从厨房、洗手间、垃圾箱开始进行整改,贯彻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治理3年行动计划,优化农民的居住环境。
    五要组织振兴。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行不行,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好不好。习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要以成千上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为抓手,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保证乡村振兴健康稳步推进,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2.要把握“三个总”:
    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进一步调整理顺工农城乡关系。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源条件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短板,显著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
    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
    推进乡村振兴,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在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撑上精准供给。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农业农村优先的原则。必须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
    要分“三步走”:到2025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优先发展是政府的一种战略和政策导向,就是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上给予优先考虑。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曾经实行过多个优先发展战略。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应对当时恶劣的国际环境,迅速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国实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又先后实行了公共交通优先、就业优先、教育优先、人才优先等发展战略。这些优先发展战略通过集中资源优先投向重点领域,有利于尽快弥补短板,增强薄弱环节,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战略原则和政策导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是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位置,把政府掌控的公共资源优先投向农业农村,积极引导全社会资源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建设,全面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活力和新动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尽快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伸长农业现代化这条短腿,增强农村现代化这一薄弱环节。很明显,没有农民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难以全面实现全国的现代化。
    实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也是对新时期我国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早在2004年,当我国人均GDP超过1500美元时,中央就提出中国已经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此后,中央连续发布14个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并在政策上实行“倾斜”,逐年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高度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就把农业农村与工业城市作为权利平等的主体,首次强调把农业农村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由此进一步深化了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理论。大家知道,城市与乡村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促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绝不能建立在乡村凋敝甚至衰败的基础上,城乡共荣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全面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因此,要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城乡共荣,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明确其科学内涵。作为一种战略原则和政策导向,需要各级政府在领导精力摆布、财政资金分配、重大项目安排、支持政策制定等方面,真正把农业农村放在优先位置,实行向农业农村倾斜。这种倾斜不仅是一种增量倾斜,而且在某些领域也是一种存量倾斜。从农业部门来看,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基础地位,政府对农业人均投入的增量和存量都应高于其他行业。从农村地区来看,既然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当前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的情况下,政府掌控的公共资源增量应该向农村地区倾斜,农村居民人均占有的政府公共资源增量要适当高于城镇居民,只有通过这种增量优先或倾斜,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增量调整后,才能逐步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占有的公共资源存量的相对均衡,最终实现城乡居民权利平等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目标。这种所讲的相对均衡,是指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一定要考虑到未来城镇化和城乡人口迁移的趋势。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消除一些思想上的认识误区,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政绩观。首先,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在城乡融合和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展开,而不能把农业农村与工业城市割裂开来。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城乡融合和城镇化是有效破解“三农”难题的根本途径。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8%左右,预计在2033年之前,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业农村人口将继续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这种转移将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其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能单纯追求速度、数量和规模扩张,而应该在新发展理念下寻求一种高品质、高效率、更健康的绿色发展。高品质的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基石。此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还必须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各级政府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的理念,把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看待。衡量一个地方工作的好坏,不仅要看工业、服务业和城市,更要看农业农村和脱贫攻坚的成效。
    (三)为什么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随着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国情特点,具有科学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首先,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有的职责。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生产周期长,回报见效慢,比较效益低,企业投资进入难。为支持农业发展,各国政府大都建立了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年轻人不断迁往城市,农村资本、人才等要素逐步向城市集中,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加剧,在缺乏政府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农村凋敝和衰落。这种凋敝和衰落是单纯市场力量追求“锦上添花”的效率原则的结果。对政府而言,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要想避免农业衰退和乡村衰落,促进国民经济和城乡协调发展,就必须强调公平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在政策上对农业农村给予倾斜。
    其次,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公共设施投入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如果以2013年村庄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为1,乡为村庄的2.0倍,建制镇为3.8倍,县城为10.7倍,城市则为16.1倍。正是由于这种投入的差异,导致城乡居民点市政公用设施水平相差悬殊,甚至是天壤之别。目前,我国建制镇、乡、村庄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都极低,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十分落后。到2016年年末,我国仍有31.3%的行政村未进行集中供水,有80%的行政村未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有35%的行政村未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因此,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广大乡村,使农村居民人均占有的公共资源逐步接近城市居民,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活质量等值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三,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是补齐农业农村短腿短板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发展的不平衡集中体现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而农业农村发展的滞后则是最大的发展不充分。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12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41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931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仍然高达2.5:1(2016年为2.72:1),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仅有城镇居民的39.9%。在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村地区已经成为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而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现代化始终是一条短腿,农村现代化则是薄弱环节。因此,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尽快补齐农业农村短腿短板,将是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内在需要,也是加快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
    第四,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基础条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国政策大都经历了从“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服务城市”的城市偏向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农村偏向转变。从代表性国家或地区的经验看,如果采用名义支持率(NR***)和相对支持率(RR***)两个指标,实现这种政策转变的时点分别约在人均GDP为1850和1958美元时。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0976元(约合12551美元),已经处于世界银行划分的上中等收入经济的中间水平,其中,北京18.4万元(2.89万美元)、上海超过17.36万元(2.72万美元),江苏、福建和浙江人均GDP超过11万元,已稳定进入高收入经济行列。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条件,政府完全有能力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四)如何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前提。其核心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乡融合互动和共建共享,最终实现城乡共荣和一体化。为此,要在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队伍、支撑条件、支持政策等方面,把农业农村放在优先的位置,真正做到向农业农村倾斜,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一是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中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针对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农业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状况以及工业偏向、城市偏向政策提出来的。长期以来,受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重工轻农、重城轻乡思想,把主要精力和资源都投放在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上,而对农业农村发展不热心,缺乏手段和措施。在新时期,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错误观念,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切实把“三农”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在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上对农业农村实行优先,促进政府政策从城市偏向转变为农村偏向。
    二是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农业支持政策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调整农业补贴方式,增强补贴的指向性和精准性,重点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耕地地力保护、绿色生态农业、农民收入等的补贴力度,切实提高农业补贴的效能,促进农业补贴由“黄箱”补贴转变为“绿箱”补贴,由价格补贴转变为收入补贴,由刺激生产转变为支持绿色生态和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加强对涉农资金的整合和统筹使用,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良种培育、技术推广、农田基本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的投入力度。在农村支持政策方面,要按照城乡融合和一体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产业振兴,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引导全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依靠城乡融合全面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41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