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工作培训材料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互动交流与娱乐游戏的重要平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心理人格的养成以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社交媒体“最大变量”变成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最大增量”,与时俱进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
一、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影响
1.内容上:促进了“草根式”内容生产,丰富了视觉化内容呈现方式。
第一,社交媒体推动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生产。社交媒体通过叙事化的表达、对话式的互动以及隐喻式的劝服,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宏大叙事形式、命令式话语表达以及直白式说教灌输,将大学生吸引到社交平台上,通过沉浸式体验,触发大学生知情信意的心理运动。此外,大学生既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可以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学生拥有了生产信息、传播信息的权利,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记录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促成了“草根式”内容的生产。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已然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产环节中。
第二,社交媒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视觉化的呈现方式。在社交媒体环境中,人际交流方式不再是面对面式交流,而是屏对屏式交流。一个表情符号、一张照片、一帧场景视频都能使接收者心领神会,其传播效果远胜于文字的解释说明。信息传播打破了传统线性传播的时空限制,使信息传播更加趋向文化多元化和表达形象化,更有利于人们快速、直观地接收和理解信息。社交媒体信息呈现方式上的变化,使得视觉化的信息更加契合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2.主客体关系上:形成了主客体双向化、去中心化。
第一,社交媒体让大学生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的新形式、新功能不断被开发与扩展,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社交媒体不仅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也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方式。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不再是单纯地搜索或浏览信息,还可以利用抖音、小红书、知乎、微信等应用软件进行信息的制作与传播。因此,大学生不再只是学习的客体或传播的客体,他们已然演化为传播和学习的主体,这就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中主客体的统一。大学生由最初的“刺激-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动建构模式。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平等身份、民主气氛的新态势,作为信息传播主客体双向化发展的大学生有了新的选择权和创造权,这无疑给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注入了新活力。
第二,社交媒体弱化了教师的中心地位。社交媒体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使“我说你听”的教育模式开始失灵,传统的教育权威受到了挑战,“去中心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在社交媒体环境中,教师和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机会日趋平等,教师的话语权威受到挑战,也使教师对信息的把关与“过滤”变得更具挑战性。大学生进行信息选择的最大特点便是“圈层文化”,社交媒体的圈层化传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朋友圈”,即不同文化如同磁场一样,由中心向四周扩散,不同中心扩散的文化进行类聚,被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群体吸取并产生影响。而圈层中依靠用户高度关注形成的意见领袖受到大学生“追捧”,形成新的“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舆论导向和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及价值判断。
3.信息传播方式上:信息碎片化传播,全域式开放式传播态势。
第一,社交媒体凸显了信息传播碎片化的特征。社交媒体使得大学生在获取信息上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泛在学习模式。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通过手持移动终端设备实现碎片化的阅读。社交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中的效能不断扩大,其以虚拟空间的广阔与信息传播速度的快捷打破了物理空间的种种弊端,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实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32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