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卫,这一仗打得极其漂亮,周天子得利,齐桓公得名,两人配合得十分完美。
这是周天子和齐桓公的一次双赢合作。
齐桓公凯旋而归,一方面向周天子汇报战况,一方面将卫国贿赂齐国的财物毫无保留地上交了周天子,让本就在经济上捉襟见肘的周王室得到了实际好处,久旱逢甘霖,暂解了燃眉之急,同时又报了昔日卫懿公助王子颓作乱之仇,让天下诸侯知道,不敬王室的下场是什么,以儆效尤。
这一次周天子没费一兵一卒,只是动了动嘴皮子,就得到实际好处,还刷了存在感,自然是赢家。
齐桓公奉天子之命以讨不敬,事后又将战利品全部上交周天子,以示其不贪,得到的是“敬王不贪”的美名。一方面,让“尊王攘夷”这面大旗实至名归;另一方面,也让天下诸侯看到了齐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无形中威慑了诸侯。
也让诸侯们意识到,不能贸然跟周王室叫板,周天子虽是落难的凤凰,但毕竟是凤凰,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何况还有齐桓公为他保驾护航。
齐桓公与周天子,似乎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共识——互助互利,不需言语,彼此心领神会。
此时的齐桓公,俨然成了正义与实力的化身,中原诸侯莫不以齐国马首是瞻,利益易得,名声难求,这不是花多少钱就能买到的,因此说齐桓公也是妥妥的赢家。
打了胜仗的齐桓公,并未因此骄傲自满,他对当前的国际形势还是有十分清醒的认识的。
以他马首是瞻的小弟,主要是鲁国、宋国、卫国、郑国、陈国、徐国等中原诸侯国,还有两个诸侯国,是对齐国有威胁的不能忽视的存在。
一是南面的蛮楚。此时,楚国国君是楚成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任命斗谷於菟为令尹,身边又有斗章、斗廉、屈完、斗班等一批贤才辅佐。楚国的实力,或许远超齐桓公的想象,何况,楚国几代国君一心想逐鹿中原,其野心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因此,楚国对齐桓公的霸业威胁最大。
二是西面的晋国。此时,晋国国君晋献公也是野心勃勃、不甘平庸的君主,他四处征伐以扩张领土,是典型的好战分子。不过,自从晋献公立骊姬为夫人,就开始疏远太子和其他儿子,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的晋国公室,实际上暗潮汹涌。
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在朝中都各有党羽支持,再加上骊姬一党,几股势力错综复杂、勾心斗角,之所以能维持表面平和,完全是惧于晋献公的铁血手腕。一旦晋献公有个意外,晋国恐怕就会陷入内乱之中,因此,晋国对齐国暂时构不成太大威胁。
不过,齐桓公并不敢大意,毕竟,晋国实力在那儿摆着,齐桓公不得不关注着,何况政治形势,本就瞬息万变,难以预测。
此时的齐桓公尚未意识到,离齐国较远的西南还有一个诸侯国正悄然崛起,虽然暂时对齐国构不成威胁,但未来却以不可阻挡之势力压群雄,成就后来的大秦帝国。
问题来了,楚国离齐国也是极其遥远的,为什么齐桓公想伐楚呢?
原因很简单,楚国逐鹿中原的野心赤裸裸地写在脸上,表现在语言上,体现在行动上。
僭越称王,绝对是赤裸裸地挑衅,颇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势,哪里把周王室放在眼里?
又不断讨伐诸侯小国以扩张领土,江汉诸国在楚国的淫威之下,过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日子,苦不堪言。
更可怕的是,楚国公室残忍血腥,根本不讲人伦亲情,因此,楚国宫廷频繁上演子弑父、弟弑兄的惨案。
试问,这样一个有实力、有野心、咄咄逼人又血腥残忍的楚国,怎不让天下诸侯闻之色变?
其实中原诸侯对楚国的态度,心里是惧怕的,骨子里却是瞧不起的,典型的落魄贵族看暴发户的姿态。因此,作为中原霸主的齐桓公,怎么能忽视楚国的威胁呢?
秦国则不然,秦国的先祖以为周天子驾车起家,对周天子是忠诚的,这样的身份,也决定了秦国先祖谦卑的性格特点。
这个以五十里封地起家的秦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鲜少看见杀戮与血腥。
秦国的主要目标是西戎,他们是跟西戎抢夺领土,这还是奉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顺,名利双收。
秦国的存在似乎对中原诸侯构不成任何威胁,因此,中原诸侯似乎自动将其屏蔽了,而齐桓公亦如此。
综上所述,齐桓公眼下最不放心的,就是南方的蛮楚,他想率领诸侯之兵伐楚,趁机试探一下楚国实力的强弱。
如此重大的军事决定,自然要咨询仲父,只是齐桓公的想法被管仲一票否决。理由很简单,伐楚时机尚未成熟。楚国地大物博,兵强马壮,又有斗子文等一众贤才辅佐,伐楚并无绝对胜算。何况,诸侯之兵,未必心甘情愿跟随桓公伐楚来得罪楚国。树立威信本就不易,破坏却轻而易举,这种无必胜把握,却容易失去人心、破坏霸业之事当然不能做。
齐桓公亦是从谏如流,伐楚一事,也就暂且搁置。
形势总是瞬息万变,没过多久,齐桓公就收到燕国国君燕庄公的求救书信。原来山戎侵犯燕国,一路烧杀抢掠,燕国面临着亡国之患。
接到书信之后,齐桓公不敢怠慢,立即和管仲商量对策。
齐桓公问道:“仲父,此次燕国面临山戎的侵犯,救还是不救?”
管仲的回答斩钉截铁:“救。”然后解释道:“南蛮、北戎、西狄、东夷一直都威胁着中原诸国,主公身为霸主,打出‘尊王攘夷’大旗,如今山戎侵犯燕国,怎能袖手旁观,以失天下诸侯之望?何况,齐国与燕国是邻国,一旦燕国灭亡,相当于我国北部边界,失去了保护的屏障,正所谓唇亡则齿寒。山戎可以随时侵扰我国,将后患无穷。先君僖公在位时,北戎就曾入侵我国,这样血淋淋的经验教训,怎能不吸取?何况,山戎以狩猎和放牧为主,可以随时迁徙,好处在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因此,山戎的存在就是一颗不定时炸弹,山戎针对的不仅是燕国,更是齐国。如今,燕庄公向主公求救,正好趁此机会,将山戎一举消灭,解除北方忧患。这样既解除了我国的忧患,又帮助了燕庄公,燕庄公自是感恩戴德,天下诸侯也会引领而望。北方安定了,主公就可以安心伐楚。”
齐桓公深以为然。
关于齐桓公讨伐山戎的战争场面描写,《左传》、《史记》等史籍著作中并未展开,而在《东周列国志》一书中,却进行了长篇的、精彩的演绎,虽然未必符合真实的历史史实,但这场战争的精彩是毋庸置疑的。这场战争虽然以胜利告终,但过程并不容易,其中的艰辛曲折与困苦,显而易见。
首先,山戎民族本身就是游牧民族,骑马善射,骁勇善战,本就是他们的特长。当初齐僖公在位时,北戎就曾侵犯齐国边境,当时的齐僖公是“春秋三小霸”之一,就说明齐国的军事实力并不弱,尽管不弱,却没能抵挡住戎人的入侵,被逼无奈向鲁、卫、郑三国借兵寻求支援,这足以说明戎人的实力是很强大的。因此,可以说齐桓公的大军,面临的是真正的劲敌。
其次,看戎人所处的地理位置,位于燕国北部,既有险要的地势,又有干旱的荒漠,这样恶劣的环境,对于一直生活在富庶之地的齐兵来说,并不熟悉,因此也就不占优势,而齐国的劣势恰是戎人的优势,戎人生于斯、长于斯,对于环境的熟悉让他们完全处于主动地位,所以,后来才有了“老马识途”这一典故,因此说,在地利上,齐兵完全不占优势。
综上两点,既不占地利的优势,又面对强大的敌人,齐国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足以说明齐国此时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这也是管仲“军政”的具体成果的展现。
齐桓公为了保险起见,又找了一个盟友——鲁国。
哀姜嫁给鲁庄公不久,正是浓情蜜意之时,因此,这段时间,鲁庄公和齐桓公好得像亲兄弟一般,虽然辈分上有点乱套。
为什么说辈分上有点乱呢?
原来鲁庄公的母亲宣姜是齐桓公的姐姐,从这里来论,鲁庄公是齐桓公的外甥;哀姜是齐桓公的侄女,哀姜嫁给了鲁庄公,从这里来论,鲁庄公又是齐桓公的侄女婿。不过,这种乱了辈分的情况,在春秋那个年代是可以的。甚至,齐桓公还可以娶他的外甥女——宣姜的女儿许穆夫人。虽然最终没娶成,但法律上是允许的,这样的例子在春秋时期很多,不再赘言。
书归正传,齐桓公将伐戎救燕一事告知庄公。鲁庄公闻言,立即表态,愿意派兵协助桓公。齐桓公自然高兴,叙别之后,就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向燕国奔去。
此时的燕国境内,被山戎兵蹂躏得惨不忍睹,烧杀抢掠了两个多月的戎兵,听说齐桓公率领大军前来,选择了主动撤离。
燕庄公见状高兴不已,心中暗忖,齐桓公不愧是霸主,大兵一到就把戎兵给吓跑了,于是大摆酒宴犒劳齐桓公。
燕庄公以为戎兵撤退离开,意味着兵患已解除,管仲却不这样认为,此次戎兵从燕国境内抢走无数金银财宝,这无疑刺激了他们的贪心欲望。何况,戎兵不是兵败而退,是见齐国大军来到,为了保存实力,才暂时离开的。他的实力未有任何损减,一旦齐兵回国,戎兵势必会卷土重来。
为了永除后患,就要亲自讨伐山戎,齐桓公和燕庄公都深以为然。
预知齐桓公如何打败山戎,请看下回。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3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