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哪些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常用的表述)

听课晬语003:如何校准教学目标

胡立根

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哪些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常用的表述)

前文谈到目前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误将活动当作目标;二是目标确定的随意性与非科学性。本次“晬语”主要以七下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为例,重点谈谈目标设置的科学性问题。

先看几份《伟大的悲剧》的目标设计:

设计一

(1)快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意;

(2)品味文中有强烈抒情色彩的语句;

(3)体会探险悲剧中所包含的人类精神。

设计二:

(1)通过快速浏览、勾画提取关键信息,梳理事件发展过程;

(2)通过分析情节及细节,感悟探险者伟大的精神品质;

(3)通过研读、赏析动人细节,理解传记文学的文体特征与独特价值。

设计三:

(1)情感与态度目标: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团结合作,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2)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提高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能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练习快述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

分析这三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上文讲到的误将活动当作目标之外,更会发现,同一课文,教学目标设置的差异为什么这么大?语文的同课异构,往往文章相同,目标却相差甚远,尤其在统编版教材之前,更是如此。目标都不同,有什么可比性?

这自然就会问到,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是什么?不同教师各唱各的调,其科学性在哪里?同时,这些目标可以落实吗?能达到吗?

一、语文教学目标确定的标准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能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个是标准问题,即大致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叫做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目标。二是依据问题,你确定目标的依据是么?理据充分吗?

当然语文教学目标不像理科那样具有完全的确定性,它有一定的多元性、模糊性、复合性,但是,其科学性的要求却是必须的。

这种科学性是否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理据性。

理据性本来是符号学中与“任意武断性”相对的一个基本概念,笔者这里借用来指确定教学目标的理据是否充分。(这个问题容后详谈)

二是体系性。

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以前流行的“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的说法,“得得相连”说的就是目标的体系性问题。目前的统编教材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能力目标体系,可供我们参考。例如初中教材其目标体系如下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哪些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常用的表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哪些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常用的表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哪些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常用的表述)

当然这个目标体系仍然是比较粗略的,但至少已经有了。可惜的是,我们的教学对这个体系关注不够,尤其是没有将这个体系勾连起来,前后的教学没有形成目标之间的互相照应,前面的目标在后面的教学中没有能够进一步强化。

还要注意,语文的目标体系,一般理解为人文目标与语用目标两个子系统,但也许用四个子系统来表述,更有助于对教学目标体系的把握。这四个子系统是,读法目标、写法目标、语用(字词句篇)目标、人文目标。目前统编教材的写法目标体系不是很明显,但读法目标体系是明显的,比如初中七上,主要是“读法”,七下只有第五单元的托物言志属于“语用目标”,其余全部属于“读法目标”。八年级则将重点转向了“语用目标”。

三是梯级性。

梯级性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纵向的梯级性。就是不同年级、不同单元、不同课文之间要体现一定的目标梯度。统编教材的单元说明对此是有所体现的,比如同一个默读,就用了三个单元,进行渐进性训练:七上第三单元的默读,重在从标题、开头、结尾、关键语句把握基本内容;第四单元,重在默读中勾画关键语句,作标注,分清段落层次,理清思路;第五单元则要求在默读中勾画、摘录,概括中心。

梯级性的第二个方面是同一教学载体(材料)中目标设置的梯级性。因为语文教学不是基于定理、公式等等的教学,而是基于材料的教学,这样,一个教学材料其教学目标的设置往往具有复合性的特点,这种复合的教学目标往往应该分清主次,一般只有一个主目标,再加一两个次级目标。主目标应该以能力目标为主,人文目标一般应该设置为次级目标,因为人文目标从教学的角度说是“以文化人”的,是在具体阅读中浸润的,就是学生在课文的具体阅读中,就已经初步受到了文章的人文性的感染与熏陶,如果在教学中将其设成主要目标,容易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班会课或历史课。

四是具体有效性。

就是你的目标指向是具体的,目标达成是可以有具体路径、方法和可操作性的活动的,目标是可达成的。可是我们很多教学目标是空泛的,是没有办法落实的,如前举的“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请问你语文课堂上怎么培养“勇气”?再如“提高阅读能力”,这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大目标,你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能够完成这个目标?目标是需要分解的,是需要具体化的,这样才具有可操作性,才能真正有效。

五是可检测性。

当然,语文教学的目标要全部都具有可检测性是很难的,比如人文目标。但是,一个教学内容总应该有些目标是可以检测的,尤其是语用目标,比如文言实词的积累、某一种具体方法的掌握,某一种文体特征的把握,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检测的。如果所有目标都不具有检测性,这目标就可能只是在糊弄人。目标具有可检测性,才能保证教学的真正落实,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素养,同时也是可以应对考试的。不能应对考试的教学,无论你怎样冠以素质教育的美名,都难免有华而不实的玄学化之讥。

当然所谓检测性,有两点要注意:其一,不是从当前文本检测,而是从其他文本检测。语文教学的价值实现具有“间接性”特征,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效果并不是体现在对当前文本的理解上,“而是间接地体现在对‘例子’进行信息处理时所获得的处理同类型的其它材料的能力上”(胡立根《语文教育改造》)。

其二,目标的检测性,往往不一定是以“一节课”为单位,而可能是以某一个教学内容为单位,比如一个单元,一个小课程,等等,可能是一节课,更可能是两节课,三节课,甚至可能是一周、两周。

二、语文教学目标如何校准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一个不断校准的过程。校准的依据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标、书、文、班、考。“标”即课标要求(宏观的,指向终身发展的)、“书”即教材系统(关注单元提示)、“文”即课文(课文具体涉及的内容)、“班”即班级学生的学情(哪些掌握了,哪些没掌握,问题在哪),“考”即考试会怎么体现。

为什么要考虑考试会怎么体现,这会不会让人觉得这是应试教育?今天我们倡导“教学评”一体化,这个“评”其实就有“考”的因素。教学不应羞于谈论考试,不能经受考试的素质教育,往往是心虚的。如果我们习惯于从考试评价的角度来思考目标设置,教学目标就不可能是漂浮、空泛和不可捉摸的,而且也难以将教学目标与活动混淆。

下面以笔者对七下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教学目标的校准过程为例稍作说明。

首先看的是教材的单元说明:

七下第六单元说明:“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浏览时,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有效信息。”

再从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与说明找依据: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浏览”有四处做了说明。

其中教学内容部分有两次提到。一次是5-6学年段的教学内容:“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第二次是7-9学年段教学内容:“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两个学段的浏览体现了一定的梯度。换言之,七年级的浏览教学是基于5-6年级的浏览教学的,就是说,这里的浏览明显要求是比较高的了。

在具体教学建议部分是这样建议的:“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尤其要注意教学评价部分对于“浏览”的规定:“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浏览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

课程标准关于“浏览”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建议、教学评价,有系统说明,尤其说明了怎么评价“浏览”。

再研究课文:

《伟大的悲剧》是重点篇目,世界名作的译作,其叙事方式与汉语原作的叙事方式有差别,头绪梳理有难度,用来训练学生的梳理与浏览,很有价值。考虑作为浏览的重点篇目。

至于学生,则要看这个班级的程度如何,尤其是对于外国作品涉猎情况怎样。

由此就有这样的追问:“浏览”是概括的说法,怎么走向深度学习?怎么转化为真正的能力?浏览的目的是什么?浏览的标准是什么?其相关能力有哪些?怎么才能衡量其准确把握了要点信息?用什么方式呈现?考试会怎么考?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在教学中对上述问题做了这样的回答:

目的:快速把握文章要点,或者快速提取信息。

标准:应该是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基本信息。

相关能力(或者能力呈现):梳理与概括或压缩。

考试中,浏览无法直接考,考试只能体现在限时梳理概括(压缩)上。

这样,笔者认为浏览的能力最终会指向梳理与概括(压缩)。

于是考虑将浏览与梳理、概括、压缩合并训练。

由此对本次的主要教学目标做了这样的校正:通过浏览进行梳理与压缩。

围绕这一核心目标,设计了三个主要活动:

活动一,从课文学浏览与压缩。

从课文《伟大的悲剧》学习浏览、梳理与压缩,获得浏览、梳理、压缩的基本方法。具体任务为:快速浏览课文,提取有用信息,将原文内容加以概括,写成一篇四到五百字的压缩稿。

指导:

文章太长,怎么快速浏览,又能把握主要内容?方法是什么?要做什么?

这是一篇记叙文。既然是记叙文,就有记叙要素。要快速浏览,六要素里面,最关键的可能是哪些?

最终可能就是:什么时间,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所以,浏览时要将这些勾取出来。

实际上,我们要做这几件事:快读,寻找,标记,合成,最后写一篇《伟大的悲剧》压缩版,不超过500字。

活动二,课文学习成果迁移。

这一活动分成了两步。

第一步,选择难度稍小的文章(比如主题学习丛书的《玉兔二号旅行记》),让学生快速浏览,口述文章主要内容。这一步主要为下一步的独立操作过渡。

第二步,选择稍有难度但难度低于课文的文章(比如主题学习丛书的《探秘欧亚大陆最北点》),让学生独立操作,完成文章的压缩稿。本环节强调独立完成,老师不再做更多统一指导,但可以有个别指导。

活动三,压缩稿与原文比较,重点进行人文思辨。

将压缩文字稿与原文作比较品味,完成对教材以及丛书相关文本的深入阅读,重点就课文之“悲剧”与“伟大”进行思辨。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