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系列述评汇编(5篇)
目录
1.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2
2.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 6
3.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 10
4.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15
5.2025年全国两会系列述评 19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经济大省挑大梁系列述评之一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并指明其中一个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指引经济大省向“新”而行。
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2024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十省份以占全国近两成的面积,贡献全国超六成的GDP,既是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也是经济发展结构向优、动能向新的先行者。
从DeepSeek、人形机器人等科创成果惊艳“出圈”,到化工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家底”改造升级……这些经济大省之所以能够激荡起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浪潮,根本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
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通过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2024年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56.7%、31.6%,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产业占据发展优势……广东这一改革开放排头兵,经济社会发展在风雨挑战中愈显坚韧从容。
在江苏,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数量居全国前列;扎实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2024年13个创新药获批上市、居全国第一……以高素质人才夯实基础力量,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激发动能活力,长江经济带的这一重要板块更有信心稳中求进。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表示,依托集聚的科技资源,经济大省有条件也有责任率先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和发展,将科技创新作为破题关键,让高质量科技供给加快应用到重点产业中,并辐射全国,释放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
2024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15亿千瓦,占比历史性超过煤电;加快实施沿海精品钢基地、炼化一体化等一批重大引领型项目……山东用高新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向高端跃升。
从人工智能到机器人,从游戏IP到脑机接口,通过为创新人才提供“阳光”滋养、“雨露”浇灌,以“六小龙”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企业迅速脱颖而出……浙江持续布局产业新赛道,不断拓展产业新天地,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达8%左右,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说,经济大省要率先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依托深厚的产业基础,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动能积厚成势,在塑造发展新优势上始终走在前列,带动更多地方迎头赶上。
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今年2月,“曲率引擎”加速器硬科技园在上海九里亭街道启动建设。这个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重大项目,将以“孵化超级工厂”的形式,吸引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和项目,形成覆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创新“雨林生态”。
而这条贯穿数个省市的科创走廊,也有望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周边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加速融合,激活更多地区的发展潜力。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在经济大省率先引领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双轮驱动”更加强劲,全国各地将实现更多“1+1>2”,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经济大省不仅要在“量的合理增长”上走在前列,更要在“质的有效提升”上示范引领。只要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牢牢抓在手上,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就一定能切实发挥挑大梁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大显身手。
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
——经济大省挑大梁系列述评之二
“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了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这一重要着力点。
经济体量大,向前发展就需要更大的推动力。
广东促开放、稳规模,贡献全国近四成的贸易增量;江苏率先出台省级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任务清单;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落地浙江……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过去一年,各经济大省积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交出一份份优异成绩单。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作为改革的先行者、开放的排头兵,经济大省要以更大改革开放力度不断除障碍、增动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奋勇争先。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于经济大省挑大梁,还提出在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我们要抓住机遇,干在实处,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阳江市市长余金富说。
勇争先,经济大省要统筹国内国际,持续推动城乡融合、区域联动。
今年初,宁扬长江大桥(龙潭过江通道)正式通车,南京、镇江、扬州等“一群城市”融为“一个城市群”。加快破除城乡二元制度藩篱、加强与沪浙皖跨区域协同,江苏正持续优化生产力布局。
在浙江,通过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城乡融合步伐加快,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3,连续12年呈缩小态势。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郑亚莉认为,经济大省是区域协调发展大棋局中的关键落子,要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起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重要作用。
勇争先,经济大省要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一直致力于推动跨区域能源一体化。前不久,他迎来一个好消息,四川、重庆两地的电力资源实现了余缺互济。
经济大省四川,携手重庆唱好成渝“双城记”。这几年,刘汉元代表见证了两地实现市场准入异地同标、营业执照互办互发、首个跨省域共建的省级新区川渝高竹新区设立运行等重大举措的出台实施。
“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必将激发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在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德才看来,经济大省应在市场准入、营造良好竞争生态等方面协同发力,建立起更加高效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勇争先,经济大省要一视同仁对待各种所有制企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在2月17日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作了全面部署。各经济大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破除市场准入障碍、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规范涉企执法等多个方面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代表委员们表示,经济大省民营企业发达、经营主体多,要起到榜样作用,着力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现实困难,不断激发民营企业家爱拼会赢的精气神。
勇争先,经济大省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从最初的190条缩减至27条,制造业条目清零,服务业持续扩大开放……如今,上海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只有薄薄两页多。清单做“减法”,意味着对外开放领域做“加法”。
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侯永志表示,经济大省也是开放大省,要继续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不拒众流,方成江海。
代表委员们表示,经济大省在深化改革开放道路上走在前、作示范,将有力带动其他地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锐意进取、积极有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
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
——经济大省挑大梁系列述评之三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应有更大的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大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为经济大省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走在前、挑大梁指明了前进方向。
走在前、挑大梁,就要主动作为、协同联动,深度融入本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持续释放发展新动能。
新春以来,与上海一江之隔的江苏省启东市,加快跨江融合发展:启东(上海)产业发展合作恳谈会上,现场签约项目总投资270亿元;在上海建设科创“飞地”,就近孵化10多个科技项目。
“我们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强产业协同联动,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技术、资金等要素畅通流动。”全国人大代表、启东市委书记杨中坚说。
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战略,经济大省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协同本区域抱成团向前进。
上海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合作,加快实施产业协同、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18个重点合作事项;广东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境通办”;湖北携手江西等中部省份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及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生态……经济大省立足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的定位,深化区域合作,优化区域经济格局,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
“经济大省处于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节点和枢纽位置,要用好用足本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经济实力,更好发挥支柱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上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91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