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在学习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
同志们:
2025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重磅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聚焦“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充分彰显出党中央对“三农”事业持之以恒的高度重视与深切关怀。文件从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到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推进乡村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以及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等六大维度,系统谋划、精准施策,为自然资源部门在新时代背景下,全力助推“三农”工作,提供了极为明晰的方向指引与根本遵循。下面,我紧密结合自然资源工作实际,分享几点心得体会。
一、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筑牢做好“三农”工作的思想根基
(一)全面认知乡村全面振兴的深远战略意义。乡村振兴战略,堪称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路径。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缺失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便是不完整的。立足我市实际,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活力、基础设施完备程度、公共服务覆盖广度与深度等方面,与城市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绝非单纯的经济命题,更是至关重要的政治任务,是我们义不容辞、必须勇挑重担的历史使命。这不仅关乎农业农村的繁荣发展,更关乎国家整体发展的均衡性与可持续性,关乎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精准把握文件对自然资源工作提出的全新要求。文件中,众多关键内容紧密关联自然资源领域工作,涵盖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借助科学规划引领乡村建设、全力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等关键方面。这些要求,既是对过往工作成效的认可,更是对未来工作的鞭策与激励。我们务必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实质,切实将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党中央的战略决策部署上来,以更为崇高的政治站位、更为严格的工作标准、更为务实的工作举措,充分释放自然资源工作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强大效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三)深度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全力推动乡村建设迈向新高度。“千万工程”凭借“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卓越实践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借鉴。我们应积极将这一成功经验融入我市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乡村风貌管控等关键环节,坚定不移地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高度注重保护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致力于打造一批独具我市地域特色、文化魅力的美丽乡村典范,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宜居家园。
二、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有力的资源支撑
(一)全力以赴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一是强化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举措。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将耕地保护任务层层分解、压实到县、乡、村各级,构建起严密的耕地保护责任网络,确保全市耕地总量稳中有升、质量稳步提升。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力度,织密监管网络,坚决杜绝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持续深入整治“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乱占耕地建房等突出问题,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各类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今年,计划组织开展**次高规格、全覆盖的耕地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形成强大的执法威慑力,切实守护好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完善农民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机制,搭建农民沟通平台,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建议;同时,强化工程质量全流程监管体系,引入专业第三方检测机构,从项目规划设计到竣工验收,实施全方位、精细化监管。今年,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万亩,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良土壤质地等综合举措,切实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能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二是助力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尽管自然资源部门在农业科技研发的前沿阵地参与度相对有限,但我们可凭借保障农业科研用地等关键资源要素,为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提供坚实保障。在农业科研园区、种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进程中,开辟用地审批“绿色通道”,优先保障项目用地需求,确保项目顺利落地、高效推进。同时,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信息化技术优势,整合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多源数据,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等提供精准、实时的数据支持,以科技赋能农业发展。
(二)多措并举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全力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在严守国土空间规划底线的前提下,将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置于优先保障位置,建立用地需求快速响应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深入挖掘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潜力,搭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为乡村产业发展拓宽土地供给渠道。今年,计划选取**个基础条件较好、改革意愿强烈的乡镇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建立健全涵盖土地评估、交易流程、收益分配等关键环节的制度体系。科学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重点向县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倾斜,对乡村产业项目用地,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今年力争将乡村产业项目用地审批时间缩短**%,为产业发展赢得宝贵时间。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积极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用地,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利用闲置宅基地、废弃厂房等存量建设用地,通过创意改造、功能重塑,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例如,在乡村旅游项目中,充分挖掘当地民俗文化、自然风光资源,通过盘活闲置农房,打造独具特色的精品民宿,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休闲步道等设施,成功带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实现了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同时,制定出台专项政策,设立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三)持之以恒着力推进乡村建设。强化乡村规划引领作用。全面加速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集结专业规划团队,深入乡村调研,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确保规划方案既符合乡村发展实际,又能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力争今年年底前,实现全市村庄规划应编尽编,构建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乡村规划体系。结合我市乡村丰富的自然生态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注重保护乡村自然生态本底,挖掘历史文化遗迹,传承乡土文化记忆,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以〔历史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90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