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学习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中心组研讨发言材料
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这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两会期间,农业农村领域的诸多议题成为焦点,代表委员们围绕粮食安全、特色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为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作为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通过深入学习两会精神,结合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实际,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对如何推动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一、严守粮食安全底线,确保粮食稳产高产,保障地区粮食供应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全国两会对粮食安全的强调,让我们更加明确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肩负着重要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两会精神,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推广高产技术,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稳产高产,为地区粮食供应提供坚实保障。
(一)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将粮食种植面积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层层压实责任。加强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xx万亩以上。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稳定、产能提升。建立健全粮食种植面积监测机制,加强对粮食种植面积的动态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推广高产技术。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粮食种植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加大对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扶持力度,建设一批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灌溉等绿色高效技术,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效益。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种植水平,让农民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三)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按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确保项目质量和进度。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确保高标准农田长期发挥效益。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粮食稳产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二、聚焦特色农业发展,壮大本地特色农业产业,提升农业附加值
特色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对于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两会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关注,为我们提供了重要机遇。我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立足本地实际,培育特色农产品,打造区域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壮大本地特色农业产业,提升农业附加值。
(一)培育特色农产品。深入挖掘我市的特色农业资源,结合市场需求,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品种选育和改良的支持力度,培育优良品种。加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确保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农业,提高特色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
(二)打造区域品牌。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明确品牌定位和发展目标。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品牌推介会、电商直播等活动,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品牌保护,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品牌形象和市场秩序。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品质优良、市场认可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我市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延伸产业链条。围绕特色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的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精深加工水平。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保鲜和流通效率。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强与电商平台、大型超市等的合作,推动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着眼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农业现代化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全国两会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部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市农业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推广智慧农业技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农业现代化。
(一)推广智慧农业技术。加大对智慧农业技术的投入和推广力度,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监测、精准管理和精准服务。加强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整合农业生产、市场、科技等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推动智慧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效益。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88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