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在此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座谈会,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精准剖析现存问题,共同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之策,全力以赴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去年,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牵头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调研,成果丰硕,为我们今年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今年我们再次深入调研,力求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情况,为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一、现状梳理:成效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区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成效显著。自 2022 年起,面对数量可观的高校毕业生,我们积极作为。在政策兑现方面,切实为众多困难毕业生送去希望。“三支一扶” 计划的顺利实施,招募了62名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建设,为乡村振兴、基层公共服务等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成果斐然,提供了508个见习岗位,发放见习补贴90.94万元。这些见习岗位如同桥梁,让毕业生们从校园平稳过渡到职场,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有力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就业之路打下坚实基础。发放创业扶持补贴65.15万元,帮助怀揣创业梦想的毕业生迈出第一步,将创意转化为现实;为 103人发放场所租赁补贴61.65万元,极大地降低了创业初期的成本压力;发放创业贷款32人661.3万元,为创业项目提供了关键的资金支持,助力众多创业项目得以启动和发展。?
在就业服务优化上,我们积极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招聘活动。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会、重点企业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接连不断,共组织44场次,提供就业岗位达8.31万个。这些招聘会如同人才与岗位的“鹊桥”,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起沟通的平台,让双方有机会实现精准对接。同时,我们还积极推进零工市场等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零工市场的建立,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了便捷的服务,进一步健全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从多维度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体制内充实人员工作也稳步推进,通过参加省第十届人博会、网络媒体招聘等线上线下方式,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9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63人,具有中级职称的20人,副高级职称及以上3人,近期拟引进人才6人(硕士研究生)。通过公务员招考193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17人、本科173人、专科2人)、事业单位招考872人(其中硕士4人、本科818 人、专科50人)。这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引入,为我区各部门、各单位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升了整体工作效能。?
但不可忽视的是,我们仍面临诸多挑战。从产业教育供需来看,矛盾突出。受传统观念影响,家长普遍重视培养学术型人才,认为学术成就能够带来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尊重。这种观念使得大量资源投入到学术型人才培养中,然而从市场实际需求来看,学术型人才供给相对过剩,技能型人才供给却严重不足。以我区劳动力市场为例,企业招聘毕业生时,给出的待遇集中在3000-5000元/月,而装修泥水工、水电工等技能型岗位,凭借熟练的技术,能取得10000元/月的收入。这一现象导致有的大学生认为,教育投入与回报不平衡,难以找到与其教育投入相匹配的高薪工作,而进入社会更早的农民工则可以通过实践经验和技能积累来提升自己的收入水平。在产业匹配度方面,同样存在较大问题。部分民营企业虽有强烈的用人需求,但多为技术性工种,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既缺乏技术特长,又无工作经验,劳动技能水平不高。与此同时,他们求职心理预期却较高,期望获得高薪资、高福利、工作强度低且稳定性高的岗位。这种供需错配,使得招聘成功率较低。如近年来我区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44场次,提供就业岗位5026个,需求人数83133人,但达成就业意向仅5000余人次,个别企业招聘成功率不到10%。?
就业培训方面,各部门资源未有效整合,针对性不强。我区人社、农业、妇联、残联等部门都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但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培训资源得不到整合共享。培训内容往往不能很好地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有效的结合,造成培训资源重复浪费。此外,我区就业培训主要以短期理论课为主,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培训对象参与培训的意愿主要体现为“补贴”及“证书”,并非真正为了提升职业技能。经实地调研,个别培训机构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为继。例如,**区公共职业实训基地受德宏北路延伸段(二期)等配套工程停工影响,2024年仅开展了四期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共计182人。又如,***师范学院创新创业中心负责人调整更换,目前处于空置状态,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
相关部门服务保障也存在短板。一是毕业后续跟踪不精准。我区由于缺乏高校毕业生跟踪服务平台,难以精准掌握辖区高校毕业生情况。无法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态、职业发展需求以及面临的困难,导致服务无法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就业帮扶不细致。高校就业帮扶多以咨询指导与资源支持等方式进行,以满足?“有业就”为目标,而对于毕业生如何 “就好业”,缺乏深入的指导和支持。没有充分考虑到毕业生的个体差异、职业兴趣和特长,难以帮助他们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三是政策宣传不到位。就业创业政策宣传面还不够广、普及率还不够高。部分高校毕业生不知晓毕业五年内创业能够领取求职创业补贴与场租补贴;有的待业毕业生不清楚见习待遇中有?60% 是国家保障的。这使得许多毕业生因不了解政策而错失享受政策优惠的机会。四是政策吸引力不足。区税务局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当月起,在?3 年内按每户每年 24000 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然而,现行针对一般群体的税收政策优于该专项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政策,导致政策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无法有效激发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热情。?
高校毕业生自身职业规划也有所欠缺。一是求职观念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更注重就业质量和内在精神感受,愿意花费更多时间来思考职业选择,“慢就业” 成为许多毕业生的选择。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找到一份工作,而是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个人兴趣与职业的契合以及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二是内外认知偏差。毕业生对外部职场环境的了解有限,往往通过网络、影视作品等渠道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存在片面性和虚假性,导致他们的职业预期与实际情况产生矛盾与心理落差。主观上拒绝就业,存在?“低不成”“高不就” 情况。同时,一些毕业生对自身职业兴趣和潜能的认知模糊,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缺乏明确的目标,无法精准科学匹配合适的岗位。三是缺乏社会锻炼。毕业生主动提升职业技能的意识薄弱,在校期间更多地专注于理论学习,实践工作能力有限。未形成?“先就业、后择业” 的观念,就业意向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认为这些单位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基层单位和中小企业由于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等因素,对毕业生吸引力不足。从相关招聘网站统计信息来看,2024届毕业生择业意向中,机关事业单位、央企国企占比达到68.59%。?
二、解决路径:精准施策破难题?
(一)深化产教融合,畅通供需渠道?
一方面,大力推动供需动态平衡。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社交平台等,积极弘扬工匠精神,宣传技能人才的成功案例。通过制作专题节目、采访优秀技能人才等形式,让广大青少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88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