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中小学校长培训03 0307 黄彦松
读了这本书后,仿佛置身一幅上好的青绿,恬然静谧,充满着诗意的笔触,如在蒙蒙细雨中“竹杖芒鞋轻胜马”,使人身心都弥漫着湘西的水汽,这便是《边城》的魅力所在。在读这本书时,我的眼睛犹如电影长镜头不断推近,从广角拉到特写,直到从极简、极静的世外桃源中透出些许悲凉,我浅浅读懂了汪曾祺那句“《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
一、在边城织一个梦,承载一种寄托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友爱。书里有外公对孙女质朴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是湘西农业文明中未受污染的传统美德剪影。作者不只写了湘西自然的明净,更表现了人与人的心灵之洁净。在作者创造的意象里,边城仿佛世外桃源般的存在,真善美的仿佛不那么真实,令人屏住呼吸不去打破这份无瑕的宁静。但一句句细节的描写:端午节盛大的赶鸭子、山间的杜鹃发出的叫声、整夜唱歌的青年……又是无比真实的存在。作者在诗歌般平淡清新的叙述里为我们渗透了爱而不得、阴阳相隔的苍凉底色。
二、当边城的诗意与生活的哀戚发生碰撞
正如孔子的桃花源,是与弟子三千,共同传诵千年不息的智慧薪火;老子的桃花源,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跬步江山即寥廓;庄子的桃花源,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不懈追求。而沈从文的桃花源,无疑是远离尘嚣的城边有条小溪,溪边一座白塔,塔下一户人家,这人家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条黄狗。当文学作品被赋予阶级象征的时代来临,人们试图用城市先进文明改造乡村封建落后的糟粕,而《边城》朴素的基调编织出的美好梦境变得格格不入,无法传递严肃的价值观和学术气氛,背离了主流文学的时代意义,现实与书中故事的发展逐渐趋同。优美、健康、自然、人性开始逐渐崩坏,显露着那个时代之下每个个体难以抗拒的命运。正如沈从文在对《边城》的自评中说:“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希望,然而正因为不凑巧,朴素的善良和单纯的希望难免产生悲剧。”
三、在边城的痛惜中固守心灵的净土
生活的故事线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哀戚的故事情节面前更表露着沈从文对于人生的哲思。即便生活在桃源深处不受泥淖的污浊,依旧无法避免现实推波助澜下的苦难和悲伤。《边城》这座希腊“小庙”里供奉了沈从文对动荡时代里纯真人性的深情呼唤。“乡下人”沈从文用自己的依恋与执拗固守着那一方令人痛惜的心灵净土。在他孤独的坚守下,我们在字里行间体会微弱的希望光芒,这光芒虽然伴随着苦难,却依然在痛苦和黑暗里给人力量。
书的结尾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在无限惋惜中又透露着飘渺的希望。白塔终究会被重新修缮,立于人类脆弱短暂的生命与宁静隽永的山河之间,不被世俗的纷乱所打扰。被讴歌的无私的美好人性终究会寻回,让精神得到救赎,心灵得到慰藉,在日月更替中得以永存。
生活不会永远美好平静,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总是占据人生的大部分,但洞悉万事万物的含义及朴素的人生哲学后所获得的豁达与坦然更难能可贵。无论未来如何,我们都该坚守赤子之心,点燃生活的无限希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6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