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说符》里有一个故事: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说的是齐国的一个人,本来一大早穿戴整齐打算着去市场买点黄金。不想见到黄金后,不顾一切就抢了一把逃跑了。后来被官吏抓住。官吏问他为什么在众目睽睽之下敢去抢黄金。
齐人回答说:“当我伸手去拿黄金的时候,我眼里根本没看见别人,我只看见了黄金。”
因为心里塞满了对黄金的贪欲,这个齐国人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却看不到一个人。
如果一个人多欲,执念深重,那么他在认识事物时就会受到这种主观欲望执念的干扰与蒙蔽。
《道德经》有言:“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如果一个人能够经常保持清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观察空间和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经常处于多欲状态,就只能看到空间和万物的一些表面现象。
生活中也不乏这样一些的案例。
比如瑞士手表。
为什么一块瑞士表可以用到1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其中的每一个零件的准确性、完整性、调和性、耐用性、设计的美观都讲究的不得了。
而那些堪称完美的零件作品不是出自一家现代化的工厂的流水线,全都是瑞士山村里的村民手工打磨出来的。这一家制造螺丝,那一家制造弹簧,另一家制造发条……有的零部件比头发丝还细,有的零部件打磨一件就要花费近一个月的工时。
最后打磨得近乎完美之后,村民们把自家负责的零部件,再卖给手表公司。
就这样,一件刻印着“日内瓦”印子的瑞士手表横空出世了,举世瞩目。
倘若那些匠人们因为瑞士手表的市场需求量大而贪生欲念,一味追求产品数量,我想瑞士手表也只能待在瑞士的小山村里了。
所以当我们在为一块瑞士手表精湛工艺的赞不绝口的同时,更应该礼赞的是那些瑞士山村里的手表手工业者那种以追求完美为上帝旨意的清静无欲心态。
因为那种无欲心态,让那些手表匠人们看到了在如此精密机械里的有如此微妙之品质奥秘。
也正因为他们在不断地探索品质的奥秘,使得瑞士手表流传于世,天长日久。
瑞士被联合国评选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五个国家”之一,大概也和他的国民们以“无欲”而追求完美的心态有关吧。
倘若我们能以“无欲“之心对待一件物品,这件物品更可能驱于完美。
那么我们若以“有欲”之心对待一件事情,又会是怎样呢?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用道家的话说就是凡事要顺其自然,不得过于强求。
这里的“过于强求”,就是“有心”,就是“有欲”。
当欲望过多之后,种花时,可能会忽略了花草的本性。
当欲望过多之后,育人时,可能会忽略了人的本性。
现在家长们普遍存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理:孩子未出生就开始胎教;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早教;孩子一会说话走路,就带着孩子跑各式各样的培训班……
他们的口里只有一个说法:“再不这样,就晚了!”
真的是不是“晚了”,谁也不知道。真正让家长们如此着急的,是他们心里的“有欲”。
因为“有欲”,Ta们只看到一个现象——所有的家长都带着孩子在补习——于是自己也只能跟风而上。
自家孩子的兴趣在哪里,特长是什么,水平怎么样,这些真正要考虑的问题早已无暇顾及了。
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孩子学得累,家长送得累,成绩上一无长进,亲子关系呢越来越糟。
人生的幸福无从谈起。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两个儿子可以说是玩着电玩长大的。大前研一说他从来不催儿子们念书写作业,因为他知道孩子的兴趣在哪里。
他没有想过要孩子读什么样的大学,做什么样的工作,组什么样的家庭。在谈及教育目的时,研一说:“我认为培养孩子的“生存力”,才是教育最大的目的。
两个孩子,就是在玩中长大,“玩”出了事业,各自创建了一家网络游戏公司。
因为对孩子“无欲”,研一看得到了孩子的兴趣特长,关注到了孩子的每一个成长拐点,于是耐心陪伴,慢慢引导,孩子长大成材。
《庄子》有言:“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内心虚静的人才能领会到宇宙间的真谛。
所以当要抱怨现世的不如所愿,人生的不幸福时,不妨更多地来观照一下自己的内心,是不是有了太多的欲望。
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掉了。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欲望越小,人生越幸福。”
一个欲望少的人,他的心是“空”。
如此,Ta越能释放自己的内在力量,透过精神,体验到幸福。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4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