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生物医药是现代产业体系中成长性较好、发展较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也是XX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重点培育的8个千亿级优势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对生物医药产业所涵盖的以生物技术药、化学药、现代中药(民族药)、医疗器械为主的医药制造业,以及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天然健康产品制造业,同时包含研发、检测等生物医药相关服务进行讨论,期望为XX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XX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竞争力不强,集群化水平低
第一,产值规模较小。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环渤海、粤港澳大湾区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这些区域的主要城市相比,XX市的产业规模差距较大。石家庄市、长沙市、成都市、重庆市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规模达到600亿元,而XX市仅有300亿元规模,只相当于苏州市2100亿元的七分之一。
第二,企业集聚不足。XX市生物医药领域企业总量(355个)约为成都市(1009个)、重庆市(921个)的三分之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41个)约为成都市(160个)、重庆市(145个)的四分之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14个)差距不大,但国家级仅有2个。同时,缺少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发展载体。作为XX省内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点区域,XX市高新区集聚生物医药企业339家;石家庄市高新区、成都市高新区分别集聚生物医药企业1816家、3000余家。
(二)产业结构失衡,产业赛道不健全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XX市生物医药制造业规模占全产业链比重仅为30%,不到流通领域的一半。制造业中,传统中药(民族药)占比为44%,天然健康产品占比为36%,化学药占比为12%,生物技术药、高端医疗器械等新兴领域发展严重滞后,占比为8%,呈现“药强械弱”的偏科局面。
第二,细分领域短板突出。一是生物技术药主要以疫苗为主,抗体药物、细胞产品等其他管线不丰富,上下游配套不健全,药用玻璃等配套空白,检验、批签发能力尚需提升。二是中药(民族药)深度开发及创新能力不足,精加工产品少,同质化严重。三是天然健康产品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市场开拓能力不足,产品加工能力弱。四是化学药缺乏原研药和高端仿制药,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环保政策趋严,项目难落地。五是医疗器械产业基础薄弱,90%属中小企业,主要生产义齿、医用卫生敷料等技术含量低的易耗型医疗用品。
(三)创新驱动不足,研发体系不完善
第一,研发投入较少,研发能力较弱。2023年,除沃森生物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的22.14%、龙津药业为38.90%以外,其他企业与顶尖生物医药企业20%以上的平均研发投入有较大差距,缺乏积极活跃的产业创新氛围。除疫苗之外,其他产业领域有影响力的创新产品少,近三年没有一个上市创新药,2023年,XX市新获批上市的3个药品均为仿制药。累计专利数量、国产医疗器械上市数量、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数量均未达到成都市、重庆市的一半。
第二,创新研发体系不完善,产学研联动不紧密。产业快速发展所需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科研联合攻关能力不足。目前,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允许研发端和制造端独立,产业协同创新成趋势,但XX市科技成果转化矛盾依旧突出。生物医药临床试验支撑不强,药物临床研究(GCP)机构建设不足,合同研发(CRO)、合同研发生产(CDMO)等环节缺失。
(四)投融资渠道不畅,资金要素缺乏
第一,投融资不活跃。2016年至2023年,XX市的生物医药产业累计投融资金额为74.35亿元,相比成都市的300.41亿元、重庆市的111.71亿元,差距较大。目前,仅有6家上市公司,中小型企业主要采用银行贷款等传统方式进行融资。
第二,依赖政府扶持资金。2022年,按照《XX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安排扶持资金2650万元,并获技术改造及创新平台建设补助资金预算批复6130万元。相比专门的产业发展基金,资金杠杆作用不大、撬动社会资本不足。
(五)高端人才不足,研发人员占比低
第一,高层次人才偏少。生物医药行业是目前“含博率”较高的新兴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上市药企中,有一半企业拥有博士数量超过11个,平均“含博率”为3.43%。企业含博率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与XX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博士人才缺乏吸引力有一定关系。
第二,研发人员不足。研发队伍建设已成为激发企业创新创效的重要手段。据不完全统计,全国A股上市药企研发人员平均占员工总数的22.6%。2023年,除龙津药业拥有研发人员67人,占比23.51%外,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与生物医药高技术性、高创新性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二、推进XX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构建协同并进的“产业链”
第一,聚焦重点产业“强链”。重点打造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天然健康产品三个优势产业链,同时针对产业短板,积极培育化学药、医疗器械两个辅助链。其中,生物技术药领域,要积极研发人用多价多联疫苗、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优化细胞创新药物、血液制品、抗体药物、蛋白质药物的产业化布局。现代中药领域,要重点发展新型饮片、中成药二次开发、中药配方颗粒和院内制剂,积极参与中药标准制定。天然健康产品领域,要积极开展植物资源有效成分、药用香精香料的提取工作,开发新型提取工艺和技术,支持本土药企向大健康领域延伸布局,开发保健品、天然药物、天然化妆品等终端产品。化学药领域,要加快化学原料药生产升级改造,鼓励“原料制剂一体化”发展,引导化学原料药、高端制剂生产企业入滇发展;同时还要跟踪全球畅销药市场,发展高水平仿制药。医疗器械领域,要加大医用辅料研发和生产的力度,重点发展心脏支架、骨科器械等高端耗材。
第二,重视上下游配套“补链”。上游要补齐基础材料与技术工艺的短板,引进和研发生物试剂、生物原料、药用玻璃瓶、预灌封注射器、病毒载体、无血清细胞培养基等关键配套产品,以及规模分离纯化、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技术。中游要支持发展合同加工外包服务(CMO),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引进企业,建设符合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标准的GMP生产车间,为医药、保健品等企业提供加工外包服务。下游要补齐质量追溯体系、销售物流等环节的短板,培育智慧医疗、“互联网+药品流通”等新兴业态;同时,要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链,补齐研发中心、临床试验、医废处置、知识产权保护等环节的短板。
(二)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链”
第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一要借鉴杭州市的先进经验,XX市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要通过构建“企业—部门—医院”三方协同模式,加强重点企业与XX市医学重点学科对接,创新“企业出资、出榜(揭榜)双向赋能”形式,提升医企融合创新能力。二要借鉴上海市、成都市的先进经验,参考成都市中医药大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47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