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团结叙事——运用大统战观学习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

【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团结叙事——运用大统战观学习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使自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团结统一,推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向前发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曾在重大历史关头统一了全党思想和行动,对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简称“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同样具有推动全党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的重大作用。对此,A总书记指出:“在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坚持统一战线”作为十条历史经验之九写入文件,但其政策、精神、理念、制度、实践等体现于整个文件中。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36000余字篇幅中,共计出现“团结”一词30多次。从团结视角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一次增进团结的盛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是一份促进团结的指南,它们均贯彻着大统战观。这是一种对大统战观的娴熟运用,着眼于建立团结、巩固团结、增进团结,以大团结大联合推动取得重大成就、凝练宝贵经验、迈向伟大复兴。大统战观既指工作格局上的“统战工作大家一起做”,也指党领导事业发展一贯坚持的大团结大联合取向[2]。运用大统战观学习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也是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形成大团结局面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的一种方法。
    目前,理论界对“团结”的研究主要聚焦民族团结方面[3],而对中国共产党团结思想与实践的整体分析较少。有的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思想涉及民族团结、党内团结、党群团结、党际团结友好和国际团结等方面,既彰显马克思主义团结的理论特质,也彰显制度化团结的实践特质[4]。笔者也曾分析统一战线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5]。鉴于此,本文尝试运用大统战观学习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讨论中国共产党领导形成大团结局面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一、团结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序言”阐明团结核心。百年来,大团结局面不断得到巩固深化,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序言”对党是什么、党要干什么、党做了什么、党为什么要开展经验总结等问题,进行了扼要概述。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开篇即指出:“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6]从团结视角看,中国共产党是团结人民为幸福生活而奋斗、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东方大国崛起而奋斗的核心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成就与经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奋斗”和“敢于团结、敢于胜利”的巨大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锚定中国同心圆政治格局的圆心。领导建立在被领导者存在的基础上,而团结是领导的前提,无团结就无以领导[7]。中国共产党正是善于把人民组织起来并使他们成为团结一体的历史主体,而使自身成为团结人民的核心政治力量。在大团结与核心政治力量确立的辩证关系上,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能形成大团结局面;没有大团结局面,也就不能确立中国共产党这一核心政治力量及其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历程,确立了大团结的目标方向和任务框架。一方面,这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伦理。正如《共产党宣言》指出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8]另一方面,这是结束近代中国一盘散沙局面、建设团结的现代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领导形成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在促进大团结局面中践行初心使命、追求实现三大历史任务。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9]。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形成和巩固发展大团结局面的核心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团结核心,是追求“一个主题”的领导力量。而中国共产党领导形成和巩固发展的大团结局面,是取得“四个伟大成就”的重要条件,是生成“五个历史意义”的内在纽带,是贯穿“十条历史经验”的价值内核,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行动愿景。
    二、团结效能:“四个伟大成就”的生动写照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部分,对“四个时期”伟大成就的总结体现团结效能。中国共产党顺应团结之时代所需而生,以团结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以团结各界爱国力量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团结汇聚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团结建立新中国
    从时代背景看,中国共产党应团结之需而生。鸦片战争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处于危亡时刻。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救国方案均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这些挫败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在于未能实现政治共同体的团结、大一统格局的再造,而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能够形成大团结局面的核心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承担起团结各方力量建设现代国家的重任。对此,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6]
    从具体实践看,中国共产党以团结推动革命事业发展。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部分,继续叙述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党的奋斗历程。这一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注重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革命力量的凝聚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强调,“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斗,党领导人民,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合作下,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6]。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团结建设新中国
    从时代背景看,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新型国家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新型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国家形式实现政治共同体的再造,建立和维护大团结局面。大团结促成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这样总结:“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6]
    从具体实践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新中国注重团结。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言,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重申国家性质和“协商建国”方式,“党领导建立和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国家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6]。就新型国家制度配置而言,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肯定国家制度建设及其团结效能,“党领导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证。党领导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形成和发展各民族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和巩固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加强和扩大了广泛统一战线。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操作而言,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成就。这些操作是中国共产党以团结的国家底色、制度配置和治理实践,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团结探索改革路
    从时代背景看,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离不开高度团结。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6]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身是实现新团结的重大决策。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中指出:“中央提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根本指导方针,解决了过去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必将使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提高斗志,增强信心,加强团结。”[10]
    从具体实践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改革路注重团结。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对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成就进行了总结。在政治上,“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制定新宪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尊重和保障人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6]。在经济上,“我国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突破,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全面铺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6]。在“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上,中央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我国政府相继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一国两制”得到深入实践。改革开放成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形成大团结局面创造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团结实现中国梦
    从时代背景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需要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从党的百年历史看,新时代是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其历史方位决定了团结“强起来”的重要任务。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认为,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6]。特别是,党确立A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在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维护大团结局面,具有决定性意义。
从具体实践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把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归纳为“十个明确”,把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归纳为“十三个坚持”,全景展现了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团结奋进的新成就。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加显著,为大团结局面的稳固夯实了根本条件。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党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基础更加牢固,党与人民团结一体的局面更加稳固。在经济建设上,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继续巩固增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43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