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家乡风景 作者供图
在城里的村里人组建了一个微信群。群名改了好几次,但总离不了几个关键词。“新伟村五小队”是当年公社化的痕迹,“大坟头”是出生长大的自然村落名,现在换成了以村里打造的美丽乡村风景线“花溪侠影”为名。
芙蓉和我是“花溪侠影”群里的积极分子。不时发点村里的消息,有时发个红包聊聊天。比如前几天,就聊起当年金浩点了谁家的稻柴堆,把小屋烧了,猪羊都烧焦了……微信群成了一座“乡愁码头”,把童年和故乡、现实和理想串联在一起。
有一天,芙蓉在群里发了一段视频。“大家看,和太公成网红了!”视频很短,几十秒,拍了一位农村老人搬了一个小凳子在地里,坐着种菜。拍视频的人很嘚瑟地说明:“我们村里最年长的人,九十六岁还在地里种菜,他和我姑妈青梅竹马……”我循着这位抖音达人,又读到了老人在村里打麻将、串门等几段视频。我看这条作品的浏览量已经超过了64万。我关注了这个网名叫“熟悉人”的村里人。他的姑妈就是我的干奶奶,我熟悉两家的往事。
“熟悉人”特意备注了“查家聚贤馆”,真是一位热心传播乡邦故事的人。“熟悉人”还拍了一条,查老爷爷在讲他爸妈小时候的故事,他的老母亲也坐在边上入镜,让我想起,他今年应该是奔六十的人了。这条视频的点击量没有种菜那条多,但也很吸引人。有人在评论区留言“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获得了好多点赞认同。
和太公是整个村的“太公”。和太公年轻时候,给我们讲查家的传说,讲老祖宗是如何从婺源迁徙到海宁,如何发现“八只小乌龟抬一只大乌龟”的福地,讲金庸父亲的当年。乡下不比城里,没有进过正式学校,只会写会算的庄稼人,一直安宁度日。唯一一次出门,据说是躲东洋鬼子,其他的日子都和这片土地在一起。种田、养蚕、摇船、挑担,春来冬去,麦子熟了、桑树发芽长叶了,村里的青年婚娶生子了。我从懵懂少年到离家读书,和红海、敏浩、芙蓉他们相逢在嘉兴这座城市。印象中,和太公就随着四季,一点点从四十岁到了五十岁,从五十岁到了八十岁,然后就九十出头,成为村里最年长的老人。
和太公一生“和气”。我不曾记得他为什么事情生气过,也不曾记得他抱怨生活或者社会有什么不公。他不关心很多事情,只关心光阴季节和粮食蔬菜。生活就是“熟悉人”抖音中拍的,种点菜、打点麻将。我读了点书后曾惴惴地想,这是不是农耕文明最成功的一个案例,一个顺应天时、顺其自然的存在。曾在翻阅《查氏宗谱》时想,这是不是我们海宁查氏在金庸小说中呈现了一种力量,有如“扫地僧”的修行,支撑着整个家族绵延的文化脉息。
村里人告诉我,和太公一个月前还在村里的老年活动室里精神矍铄地搓麻将,想不到这么快就离开了。是啊,他感觉略有不适,在镇上医院住了段时间,自己说要回家,清清楚楚交代了后事,然后溘然而逝。不知生,知死。也许这是一种福报。
芙蓉在微信群里说:“和太公真是大好人,有好报人长寿。去世也挑了一个双休日子,让儿孙们不用请假就可以回来送他。”《论语·颜渊》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终有一死,乡下老农离开这个世界没有大声势。和太公一生清白,出殡之日在村里摆席,来了很多亲戚后辈。村里人都唏嘘不已,周边村的人知道和太公走了,也都过来吊唁,都来“讨要”一碗豆腐干给家中老人吃一点。乡间习俗,吃了高寿老人白事宴席上的食物,有一种祈福延年益寿的功效。
芙蓉说:“想到小时候,就记起和太公,还有会看风水的关爹,苦了半辈子后来当了政协委员的刘(留)太,走村串户修鞋的曹友春,还有琴飞啦阿爹顺林结棍来,会讲英语……”芙蓉说的,都是乡村记忆,不见著史册、不镌于碑铭,村里人记得就行。
海宁查氏自第七世起的排字辈分为“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和太公是我的祖父,“美”字辈,谱名“美钦”,享年九十六。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4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