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
从短期看,中国经济当前需要巩固回升向好态势,从中长期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顺利推进需要实现经济体量的合理稳定增长,这两方面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宏观调控的保驾护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单列“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一节,明确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决定》对于宏观调控的调控工具、调控协调性、调控机制以及预期管理等重要方面都进行了系统布局,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要求和任务,进一步增强了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关于宏观调控的工具,《决定》对国家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的引导作用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
??西方国家的宏观政策体系相对单薄,通常以货币政策为主进行常态化逆周期调控,在经济衰退时期会进一步使用财政政策进行逆周期调控,但是较少采用国家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与之不同,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内容更为丰富,国家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在其中发挥着重要引导作用。
??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具有深远的战略引领意义,不仅能够明确国家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为引导和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提供方向,还具有中长期指导意义,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连续的战略指导。从宏观调控角度看,这不仅能够明确长期增速目标,还可以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等措施来实施结构政策,提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率,并改善预期管理的效果。
??《决定》针对国家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的引导作用提出了两方面具体要求。一是“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科学、系统的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是实现国家长远发展目标的基础。这不仅要求在战略层面进行深入思考和规划,还要求确保这些战略能够得到有效执行。通过加强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度融合,可以确保不同领域和层次的政策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提升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对一般性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作用。二是“围绕实施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优化各类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政策协同发力不仅要求政策之间相互补充,避免政策冲突,还要求各项政策能够针对不同领域和问题发挥独特作用。优化增量资源配置,意味着要在经济发展中合理分配新资源,以支持关键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存量结构进行调整,有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关于各类宏观调控手段的协调配合,《决定》强化了对“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要求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要求,这一原创性概念,超越了西方宏观政策理论和政策实践,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推动经济主体形成一致预期和促使各类宏观政策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统筹短期稳定、长期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三大类重要目标。正是由于强调宏观政策的取向要一致,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实现了较好的协调配合,促使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不断增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进一步完善各类宏观调控手段的协调机制。对此,《决定》有两点新的突破。一是强调“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意味着,不仅应注重增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一致性,还须将其他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进来。二是提出完善“政策统筹协调机制”。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愈加重视各类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但在机制层面的顶层设计还有待加强。《决定》明确提出完善“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有助于构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的长效机制,进一步确保“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得到有效执行。
?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41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