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一个普通农民,他老实诚恳、心地善良、嫉恶如仇。他对待子女虽然苛刻严厉,但我们却永远铭记他的优秀品质。
一、粗通文字帮了他大忙
父亲是旧社会的文化人,虽然只上过完全小学,但与同龄人比已经算是粗通文墨了。在偏远的山区读高小都要到县里来,每期都是爷爷背着米粮送他去,在路上还要睡一晚,第二天才能到达县城。
于是那时候的小学生学得扎实,语文功底是有一些的。
父亲读书启蒙是在本地的小洞村,与他一起上学的同伴有个叫玉吉的却不爱读书,天天与父亲一起上学一起回家。只是玉吉走到半路并没到校,而是把饭菜挂在山上的茶树上,人在山上玩,吃完饭等父亲放学并跟着一起回家,长期如此家里并不知情。
长大后玉吉娶的老婆叫文花,她入了党,当上了大队女干部,是大队的红人。那时候我父亲是生产队的会计,也管队里的事。有一次大队医生发实有笔钱上交了,但他交给谁了不记得了(不知是真忘了还是假忘了),他说他不知是交给了妇女主任文花还是交给了会计我父亲,说不上来,也拿不出证据。这事就这样拖着,也没个决断。
几个月后的一天,我家杀了猪,队上的人都来买肉。玉吉也来了。他掏出一张纸给我父亲看,说:“这是写的什么?帮我看看!”我父亲一看,正好是医生发实交的那笔钱的数目证据。真是苍天有眼!
幸好父亲读了书,幸好玉吉不爱读书不认字。不然父亲可能要赔一笔冤枉钱。
二、多出的粮票不要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弟弟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县一中,父亲帮弟弟转粮食。当时已到了下班吃午饭的时间,服务员秀兰心里着急,数完粮票丢下就走了。父亲一数多了几十斤粮票。秀兰已下班,他再次找到她,要她重数一遍。她有点不耐烦,结果重数一遍发现多了那么多。她笑了,把多出来的收回去了,连句感谢的话都没有。
回到家父亲告诉母亲。母亲说:“人都走了,人家态度那么不好,你还给她。谁有你那么好的思想?”父亲说:“人家吃国家粮的每个月只那么几十斤粮食,这里错给了你了,那里她不是要赔吗?如何忍心?”
另有一次,生产队刚刚撤队单干时,队里的财产进行分割,我家多分了六两茶油,父亲硬是要母亲倒出来还回去。母亲不情愿,说太少了不好倒。但父亲不依,仍然还回去了。
三、生产队的积极分子
农村吃集体大锅饭时,许多人干活出工不出力,只想占着那几个工分,父亲却恰恰相反!暑假收割稻子搞双抢与时间赛跑,吃完午饭,太阳正毒大家都想多休息一下,赖在家里不肯出来,他却一个人挑着箩筐率先出发,想偷懒的人便有了风凉话。
下雨的天气,生产队的几十号人在我家厅屋里躲雨,天南地北聊天侃大山,他一个人在门口犁田。弟弟以为他不知,喊他回家别人都休息了,还引来他好一顿臭骂!
生产队活实在太苦,好不容易有个轻活比如开会,只要去了也会计工。但轮着轻松活了他就叫两个姐为家里去碾米去。碾米要到别村去,自家大队没碾米机。
母亲怀疑他不知是脑袋傻还是不心疼两个女儿。
不过,他唯一的收获是别人的好口碑。人人都知道他是为集体着想的那个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4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