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家国情怀、创新实践、科学态度、宁静心境、融合思维和人才保障,推动形成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与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具有内在的契合度和一致性。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涵养家国情怀,需要践行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决定》强调,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从战略高度上看,就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方向,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中孕育的新机遇,促进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建设完整、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占据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努力践行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从国家战略高度深刻领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胸怀“国之大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牢牢把握历史主动。尤其是青年一代,要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通过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物质和技术保障。为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各级各类学校要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建设应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励学生在打造国之重器过程中锤炼过硬本领,自觉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担当重任。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摆脱传统束缚,需要践行科学家的创新精神。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要义,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要素,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决定》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努力践行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不断培育并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持续推动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动机制创新,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需要践行科学家的求实精神。“实事求是”,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的关键词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发展的重点难点不尽相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搞“一刀切”。“一刀切”做法不仅无法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甚至阻碍创新。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努力践行科学家“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准确把握自身在区域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因地制宜,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努力形成符合本地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一方面要有更清醒的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39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