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了一篇文章,写了一些近日自己的观察、亲历和感受,收获了一些关注。阅读量将近20万,点赞量3000+,评论量1000+,分享量1000+,收藏量500+。
能有这样的反响,我也没想到。当时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只是因为看到专家对未来形势的预判,说是“预计明年上半年能恢复到疫情前”。我并不认可,因为经历了这大半个月的慌乱,家中老人相继病倒,我亲历一些始料未及的状况,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觉得这样的预判毫无意义。
很多人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在评论里给我手动点赞,甚至对我表示感谢。说我的文章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有人说他自己的女儿就是医护人员,此刻正在经历着“轻伤不下火线”的状况,明明自己已经很不舒服了,还要坚持奋战在一线。
有人说她家里的老人都发烧了,没有药,也买不到,只能在寒风里去医院排队几个小时。
也有人说自己文笔不好,不会写,但我的文章句句写在了他心里。
除了认同我的,也有一些质疑我的人,认为我夸大事实,带节奏。还有人反问我“光会嘴上提意见,有什么具体建议?”
我感动于那么多来自陌生人的鼓励和认可,觉得自己平平无奇的一番感慨,竟然能引起这么多共鸣。而对于那些反对、质疑、嘲讽的声音,我也以平常心待之。
互联网本就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有些声音是针对作者的,有些则是把评论区当成一个“出气筒”。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进行评判。无可厚非。
我在那篇文章中主要提及的,受影响更大的群体是老人,七、八十岁的老人,甚至是百岁老人。
大部分年轻人都能挺过这关,甚至好多都是无药自愈。有人用调侃的方式,给自己病程中各个阶段起别号,“宝娟嗓”、“吞刀片”、“水泥鼻”,试图用幽默化解身体的不适,也宣告自己的坚强。
但年轻人能挺过去,不代表老年人能挺,一部分网友身边的老年人能挺,也不代表所有老年人都能扛。有基础病、身体虚弱的老年人一旦感染,所经受的痛苦、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巨大的。
也不要说“都那么大岁数了,也够本了”。不是自己的亲人,自然对他人痛苦无动于衷。一些原本也许能避免的风险,此刻正给老人带来非常大的困扰。
之前专家明确推荐某个药作为轻症、普通型常规用药,而现在又有很多声音在说,这个药容易造成肝损伤?很迷茫。
我不是学医的,医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一些皮毛,所以,权威人士的建议肯定是要听的。但倘若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真的让人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质问我“有何高见”的人,可能要失望了。我没什么见地,更谈不上“高见”。只是单纯地觉得,如果当初能逐步放开,也许结果会不一样。现在的代价未免太大了。
当然,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多说无益。
希望疫情尽早过去,而不止是“第一波进行得差不多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3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