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对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作出了重要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牢牢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以一域带动全局,以重点破题引领全面破局。
一、深刻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全局中的牵引作用
A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一)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的方向上具有引领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经济发展在社会全局工作中的首要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发展的牵引性作用不断强化,使得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其他领域改革的舵手和风向标,能更好地把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方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不断深化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这也将影响着其他领域改革的方向目标、任务举措。
(二)经济体制改革对改革全局成败具有关键性。经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首要环节,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富裕的基础,?也是协调推进其他四个方面建设的前提。在发展面临的一些复杂交织的问题中,经济问题的解决往往能够带动其他领域问题迎刃而解。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项基础性改革,许多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内生于其他领域各项改革之中,比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如果没有确立,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租购并举的房地产制度、生态产品市场交易等其他领域制度性改革举措就难以推进。因此可以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关系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成败。
(三)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在历史实践中显示出必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和全体人民坚持从实际出发,运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其中最重要的实践就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依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逐步推进其他领域的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历史实践证明,紧紧扭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带动其他各个方面的改革深入推进,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
二、准确把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处理好的重大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性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需要率先认真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加快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尽快走出深水区。
(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问题和战略制高点,只有处理好这一重大关系,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才能使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更好起到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更好发挥政府在引导和监督方面的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减少政府干预。同时,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各展其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二)效率和公平的关系。A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重要实践领域。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既要坚持做大“蛋糕”,提升资源在市场中的配置效率,扩大整体经济体量,又要坚持分好“蛋糕”,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促进共同富裕。
(三)活力和秩序的关系。活力和秩序的关系是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活力是目的,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商品、要素以及经营主体自由流通、配置、发展的活力;但秩序是前提,是保障商品、要素和经营主体发展活力的大环境。活力和秩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二者的统一,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因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又要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市场监管,建立公平竞争、规范稳定的市场秩序。
(四)经济和社会的关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36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