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第一次看“大楼”
文/王金发
现在漫步城乡,"安得广厦千万间"。举目望去,到处万丈高楼平地起,人民告别土坯房,住进砖瓦楼房,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面对座座高楼,还有二层和别墅等等,使我想起我的当年,第一次见到的“大楼”。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十一二岁的时候,跟我的亲姐姐第一次到高密县城的时候,当时听说要到县城,高兴地要跳起来,特别想到县城,那心情简直没法形容。因为我是一个农村娃,那时对县城的印象,特别特别神秘。
那时在想象中,总认为县城,比农村一定高大上,有汽车,有大楼,宽阔马路,高高的大楼,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定有一番凤味。
记得哪天早晨,我和姐姐起了个大早,洗漱完毕,急三火四吃了点早饭,挎起晚上拾掇好出门箢子,因是中秋节,是去看义父义母,农村叫出八月十五门,告别爹娘,又说又笑,向县城方向走去。
我的家乡离县城二十五里地,一路上看到晚秋景色,有晚收的玉米,还有高粱,更有一些晚茬地瓜等等,一些农民,正在收拾庄稼,乡间小道,手推车,牛拉车来回穿过,一片忙秋气象。
我和姐姐只管赶路。那个年代,我家没有自行车,全村几乎只有村里大队干部有辆自行车,农民家庭自行车想都不敢想,出门上店,只好用脚板量。
我和姐姐穿过邻村门家埠继续前行,走过大村,柏城果园,到了胶河岸畔。当时的河水很浅,小木桥下,流水潺潺,只见浅水中有小鱼虾蛤蜊,在水中自由戏嘻。我们穿过柏城公社驻地,终于踏上去县城的公路。
当年的公路,路面是用沙子铺面,两边杨柳依依,鸟鸣雀跃,公路上有护路工,在给公路找平,脸上全是汗水。有几辆农用小拖拉机,冒着黑烟,不是跑过。想看辆大汽车,那成了奢侈。从柏城到我们的目地的,相距有十五里地,走了近一个小时,足足见了三辆"大解放"牌汽车,车上好象拉着"上山下乡"知青,车体上写着标语。"上山下乡光荣","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车上的男女小青年又说又笑,和车头上的大红光,在阳光照耀上,熠熠生辉,光彩照上。
一路美景,尽收限底,我和姐姐只顾赶路,向县城的"东三里庄"奔去。
三里庄村在那个年代,离县城五六里路程,我的老家距县城二十五里路之多,把到三里庄村,也就叫进高密城了。记得那天到义父义母家,正好是十一点多了,我和姐姐一路算来,走了近三个多小时。当时那个累,姐姐不觉累,我一个十几岁的娃,又第一次出远门,年轻力薄,走20多里路真够累的。
下午我们和义父家的姐妹兄弟六人,走了五里多路,来到县城看大楼,穿过农丰和碾头村,粉子市等,到戏院门前看了看,我问一起的姐姐,咱看的大楼在哪里?姐姐说,"看把你急的,一回儿就到了。"
我最小,也不敢吱声了。跟在他(她)们队伍后面,慢慢往前走。
从戏院子往北一右拐,我看到一个牌子上写着“人民大街”。哇大街又宽又长,往前一望,好长好远了。可往前走着走着,大家停住脚步。姐姐说,大楼到了,我定晴一看,大楼在哪里?眼前的二层就是大楼吗?上面清楚写着"高密百货大楼"。噢,我明白了,在那个年代,五十年代,高密这个二层小楼,就是高密大楼。
我们进去后,沿着木制楼梯,上到二楼,在乐器打击乐的柜台前,我一直梦想的笛子,我用二毛五分钱,‘圆了笛子梦。后来,这个笛子一直伴我上完小学。
现在,看看高密城市变化,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旧城改造,翻天覆地,城里城外,变化巨大,百货大楼,被大厦代替,人们居住条件,也从土坯房换上高楼,城里公路宽阔,车水马龙,私家车进户,幸福生活步步登高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3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