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2020年3月当入境隔离酒店党员志愿者开始,到现在入境隔离酒店工作组点长,见到过各个阶段回来的入境隔离人,有的人回国隔离已是常态,我们对他们的称谓一直是回国同胞。由于当时承担关爱和信息沟通的任务,包括送餐、送药到房间,通过微信群、电话等聊得不错,现在仍有最初认识的隔离朋友在朋友圈给点赞,挺有意思的事情。我对他们的概括就是一群很值得佩服的人,当然也包括小小的过过招儿的人。因为我们都有共同的一个目标:就是早点顺利回家。
印象最深刻的几个特点是:
1.严格的自律。体现在对疫情防控政策的遵守以及在隔离期间自强不息,自觉地遵守,充分的时间利用和安排,学习、网络授课、锻炼。。。。真实的感受到个人的素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特烂特次的人没遇到几个。
2.互助能力和意识强,老年人比例其实也不少,也包括一些沟通困难的,在群里相互解答,或者主动承担不好沟通的人电话提醒等,基本上提出来就有人组织,有人实施,效果很好,有些工作组不好沟通的人,在他们帮助之下,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3.多才多艺并愿意分享。
4.晒饭,记录隔离的日子,有非常棒的摄影作品,也有一路各国疫情防控措施、民众反应等等也挺精彩。
5.大多数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个别也有反复吐槽的,同行的人也不是太待见的也有。
6.每一期都有特别印象深刻的,甚至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儿,但仍有同胞做的特别厉害,特别佩服。类似一位30多岁怀着5-6个月孩子和瘫痪的70多岁的老父亲,还带了4个大包,辗转倒机多次,入境沈阳,当时文旅局918的馆长和我把他抬到车门,酒店大个子经理把他背到大厅的轮椅上。我们把他们列入重点人群,本以为会经常找我们,没想到第一周,没有主动给我们打过电话,我们只能试探性的问一下,习惯吗?有需要帮助的吗?父女俩的回答都是挺好的,挺好的。第二周突然酒店来电话,让我们上他们的房间,老爷子从轮椅上滑下来,需要我们帮忙。当我们两个党员志愿者把他从地毯上抬到轮椅上,以为顺便推到床边,老爷子竟然没同意,要自己过去,女儿笑着说,听他的吧。14天满,大个子经理用轮椅推他上大巴,父女俩仍旧是微笑着,没有一句话,点头和我们打招呼,继续他们的回家之旅。。。。
当然了,不同的航班,不同的回国人群也各有特点,没有任何顾虑,毫不犹豫刷卡的基本上是学生,进门先提条件,甚至不能顺利安排入住的也不一定就是特别难相处,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要讲一下价,让自己尽可能省一些钱的基本可能确定是务工回来的,入住后他们的活跃程度和做事的担当一点不比年轻人差。。。
奇葩的人也有,极个别,以后有机会吐吐槽。
当隔离成为回家必须的过程的时候,更多的人在病毒、安全和政策的理解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很值得敬佩。
而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他们都是我们按照疫情防控流程接待的,从境外回家的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3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