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延安实践教学有感

心得体会——延安实践教学有感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金秋十月,梦想之旅终于成真。“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革命的艰辛历程,延安精神萦绕于心愈加浓烈,思想和灵魂深处洗礼前所未有。“感动一阵子,践行一辈子”,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赓续新的更大辉煌。纵有千言万语,所思所感且借三组关键词表达。
    一、信仰、信任、信心
    长征结束后,党中央落脚陕北延安,自此,这里便成了革命的“圣地”。远隔万水千山,进步人士、有志青年、爱国华侨,冲破层层阻拦,一往无前向延安进发,即使没能走进延安,临死也是手抓黄土,头朝着延安方向倒下。80多年前,怀着“朝圣”般心情奔赴延安的每个人,背后都有着一段历经坎坷、惊心动魄的故事。1939年底,一位大学生从上海出发,当把国民党30万重兵、5道封锁线、6300个碉堡甩在身后,终于走到延安南郊,哨兵告诉他这脚下的土地就是延安时,他匍匐在延安的土地上,用鼻子闻,用嘴亲吻,噙着泪水,抓一捧黄土,紧贴脸庞,动情地喊道:“祖国呵,就剩下你这一片神圣的净土了。”忠肝义胆,是信仰的力量在召唤。
    延安总体呈现三山鼎峙,二水带围之势。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物产不丰。特别是1941年到1942年,国民党停发了每个月的40万法币、日本人对根据地大扫荡、华北地区连年受灾,根据地一度到了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的境地。八路军从40万减到30万,新四军也减少了二三万,解放区人员少了一半。但边区军民深信,共产党人能带领大家走出困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广大指战员和延安人民一道参加劳动,朱德开荒种地,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纺线捻纱,周恩来纺出的线还被边区评为甲等线,组织部长陈云担粪积肥,359旅旅长王震手上血泡更是没有断过……,这也才有了“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南泥湾小江南的喜人景象。艰苦奋斗,是信任的力量在支撑。
中央红军初进延安,不足8000人,且是缺衣少吃,装备又差,即使加上红十五军团,和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军相比,家底也是少的可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边区军民节衣缩食,坚定跟着共产党干革命,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共产党。1937年至1945年间,作战次数达到125165次,先后歼敌1714117人。同期,共产党员数量由4万人增加到121万人,并创办延安各类干部学校29所。一减一增,世界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了这片神奇的土地。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来、安娜、斯特朗、斯诺夫人、伦敦《泰晤士报》驻中国记者福尔曼、美国天主教《信号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32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