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总有些记忆深处的东西,历经岁月沧桑,挥之不去!反而更加清晰!
(一)和面
北方过年流行的顺口溜: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腊月二十八或者二十九发面的场面也相当壮观!别看平时各家各户都是女人主厨,和面擀面非常娴熟,但过年时和发面必须男人上手!
因为这一天发的面特别多,每一家大概要和上百斤的面粉,和面盆已经满足不了要求,各家都使用一种矮一点的缸,叫jiekun!我到现在不知道这两个字怎么写!
这种缸肚子大、口宽,和面时便于两只手都参与!一缸能和30多斤面粉,一家和面需要至少2-3个这样的缸!所以邻居要协商好,和面的日子要错开,便于把缸集中给一家使用!
地上铺上麦杆或甘草,缸放在甘草上,添进足够的面粉,放上提前做好的老面糊。男人仔细地洗净双手,撸起袖子,两膝跪在缸前,女人手中端着一大盆热水,听着男人的指令:倒水、停、再倒!声音铿锵利落!一旁的女人不管平时多么飞扬跋扈,此刻绝对俯首帖耳,唯恐一个失手,坏了一缸好面!
二、发面
寒冬腊月,男人额头冒着热气终于和好了几缸面,喘着粗气站起身来,用甘草麦杆把缸身全埋起来,一边吆喝站在一边观看的婆娘:拿两个被子来!一点眼色没有!
女人感紧小碎步跑进屋,拿两床崭新的厚棉花被子,与男人一起拉扯着,把几个面缸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甘草和棉被能保证和面时的热度退的慢一点,让面充分发酵。就这样,女人们还是放心不下,一晚上吆喝男人起来查看几次!看面动势如何!
三、蒸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夫妻俩人都早早地起了床!男人在院子里用柴火烧起大铁蒸笼,女人则在厨房一边做早饭、一边准备蒸馍的家伙什—大案板、切面刀、盛馍的筐。
天亮了,一切就绪!邻居的几个大婶大娘也都过来帮忙了!农村蒸年馍必须合作!所以谁家蒸馍不用叫,邻居都主动来帮忙!这是多年多代人形成的默契!
大娘、大婶们一边聊天,一边把缸里的面分割成大块,一人一团,放碱面,然后不停地揉、搋、按,使尽各种手法,直到面不粘手和案板,便达到了理想的状态!
然后切下一小块面——大概核桃大小,扔进男主人烧的柴火里!这一步有着非凡的意义,一是从烧熟的成品看看放的碱是否合适,多则发黄、少则口感发酸;二是用第一块面祭灶神,让灶神帮助当天的年馍蒸成功!所以大家必须屏声静气地等待面在柴火中烧熟!
如果成品理想,大家就开始把面分搓成型!老家的年馍根据用途要做成各种花样:祭神的—-中间粗两头尖,形似梭子,取名“卷”;自己吃的—-豆馅馍,圆形,个小(有两个核桃那么大)!
我特别想介绍两种馍,这两种馍其它地方真的不多见!一种体现了家乡女人们心灵手巧;一种则寄托了对亲人深厚的感情!
花馍
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蒸花馍,但我觉得都不如我家乡的花馍!有的地方花馍过于潦草,没有观赏价值;有的地方花馍过于花哨,又缺乏了实用价值!
唯独我的家乡,那一团面在大娘大婶粗糙的手中,借助手边简易的工具,比如:小剪刀、小梳子、筷子、枣、花生米、黑豆、芝麻…..就可以做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小动物和形态各异叫不出名字的图案!
花馍除了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最主要的是在正月十五送给已经出嫁的女儿。
蒸饼
今天晚上我变着花样问度娘,都没有找到符合我记忆中家乡蒸饼的图片!我只好亲自动手,做出了一个记忆中的蒸饼生胚!
在贫穷的家乡,过年蒸饼主要作用是走亲戚!是春节晚辈送给长辈表明孝心的礼物!
亲戚分亲疏远近,为了区分表达感情,蒸饼就分大小!
如果特别近的亲戚,比如娘家爹妈,这个蒸饼就得大—-3斤半到5斤左右!揉好面后上称称!一点不能少!
如果是稍远一点的亲戚,那就酌情再揪下来一团面—-三斤或者两斤半就可!
但绝对没有低于两斤半的蒸饼!如果串亲戚时,蒸饼太小,或者面发黑,都要被人在背后议论嘲笑!
记忆中静谧的小乡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父亲在院子里的地锅前一边抽烟、一边拉着风箱;母亲和大妈大婶一起忙碌着!袅袅炊烟,升腾在深冬的上空,四周弥漫着烟火气!
回不去的家乡,有抹不去的记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2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