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培育科技强国建设新动能新优势
同志们:
***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党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对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对于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乃至我国生产力水平跃升,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以培育新兴产业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内核驱动,与科技强国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强国建设中的形成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术语在科技强国建设背景下出场。马克思曾说:“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的每一次迭代升级,都会不同程度增强综合国力。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大,进而在世界百年变局中越能更好地把握历史主动权、掌握发展主动权。当前,人类社会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变革,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促进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关键领域占据了新的制高点,甚至在一些“卡脖子”技术上正在制约着我国发展,使我国的安全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我国必须回应挑战,以科技创新撬动生产力发展,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孕育和促使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诸多矛盾,破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依靠传统生产力推动速度较慢甚至不能解决各领域中的发展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生产力进行迭代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还须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新质生产力形成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既是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历史必然,又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质生产力这一术语在科技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出场。
(二)新质生产力内涵在科技强国建设进程中形成。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纵观社会生产力发展历程,生产力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由科学技术助推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从手推磨到蒸汽机,从手工到机器人,从遗传编码到量子信息,无一不是科技革命推动的,这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有力支撑。科学技术及其创新程度,促进生产力在先前生产力水平上实现了由低到高、由劣到优、由弱到强的跃迁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的有力牵引。新质生产力的“新质”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就在于科技创新上,其价值内核就是科学技术及其创新程度。当科技创新融入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时,它们就发生了“化学反应”,结合成新的生产力要素,即“高素质”的劳动者、“新介质”的劳动资料、“新料质”的劳动对象,这三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在有力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同时,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和迅速发展注入驱动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正是在科技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
(三)新质生产力特征在科技强国建设实践中彰显。生产力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动力不只需要依靠其自身运动,还需要由社会有机体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合力推动。新质生产力所呈现的“新质”特征,正是科技强国建设实践所必然要求的。从动力来源看,新质生产力主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量,超越了传统生产力主要依靠大量自然资源、大量劳动力等发展的方式。从发展速度看,新质生产力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实现了加速度跨越式发展,超越了传统生产力发展相对缓慢的速度。这正体现了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快速发展和迭代升级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从发展模式看,新质生产力是低耗能、低投入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可持续型、代际和谐型发展模式,以新发展理念为价值引领,回避了传统生产力高耗能、高投入、攫取大量自然资源能源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道路。从价值目的看,新质生产力是以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共同发展,以统筹当前和长远、国内和国际、发展和安全等相统一为价值旨归的高质量发展,超越了传统生产力只顾经济不管生态、只看当前不看长远、只管局部不管全局的局限。因此,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较,在动力来源、发展速度、发展模式、价值目的等方面具有鲜明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质生产力所彰显的“新质”特征,正是在科技强国建设的伟大生动实践中得以充分彰显。
二、切实理清科技强国建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
科技强国建设内在要求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又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孕育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由高素质劳动者所创造,因而科技强国建设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和发展。
(一)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纵观生产力发展历史,其的每一次迭代升级,都是由科技革命引领和推动的。依靠科技创新快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是一条普遍规律。每一次科学技术的全局性根本性变革,都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都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都变革了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及二者间的关系,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马克思在汲取古典经济学理论基础上提出,生产力是由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科学技术在工艺上的结合程度等多方面决定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产力也包括科学这一科学论断,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全面考察时发现,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也以知识形态存在。在马克思生产力视野中,科学技术就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并且是“直接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力首先是科学技术的力量。恩格斯对马克思这一观点表示赞同,他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可见,科学技术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09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