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第一批工程师,万众厂随即组织评审委员会,开展职称评定工作。因为万众厂是地师级的中央直属企业,评选出的工程师,可以直接上报电子工业部,由国务院科技干部局颁发工程师证书。
刚刚起步的职称评定工作极其严格,首先由厂组织部把关,对申报资格和申报材料进行严格审查;再由评委会对申报人的工作能力和业绩,按照规定条件进行评定。
人们羡慕获得工程师职称的技术人员,认定成为工程师对将来的调资和职务晋升会有莫大好处;为了申报,开始有人不惜代价办理假的学历证明。
除了工程类技术职称,还陆续出现了会计类、经济类、统计类、卫生类和医学类技术职称,甚至还有政工类的技术职称出现。
大约在83年,评审工作曾经一度中断,86年左右才重新恢复。恢复后的评审制度和技术职称等级规定相对健全完善,职称评审也就转为一种日常性的工作。但这时的评审更侧重于对学历和资格的要求,对工作能力和业绩的考核明显放宽。因为获得技术职称的人越来越多,“工程师视同中干待遇”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万众厂的第一届评委会,由时任副总工程师的于方舟牵头,委员中除了新晋升的工程师们,自然少不了设计、工艺等技术部门的领导。评审会上的第一件事,是学习有关职称评审的上级文件,然后再把申报材料分发给每一位委员重点审查,在会上进行介绍,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孟祥翻开分到的几份申报材料,发现设计科申报人员的论文质量远远高于其他单位,坐在他旁边的工艺科副科长武学堂也有同感
不过,想一想也在情理之中。现任的设计科长和科内的几位室主任大多来自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教师队伍。他们对评审工作非常重视,听说从论文的选题到提要的拟定,都由他们亲自指导、把关,每篇论文都经过他们的细心检查和润色;加上首次申报的人员大多毕业自名牌大学,又经常撰写产品技术条件,以及各类产品的定型文件,论文质量岂能不高!
反观工艺、机动、检验、基建及其它部门的技术人员,他们大多是中专毕业生,平常少有写作机会,又分散在基层工作无人辅导,不要说是写一篇好论文,就连写一篇像样的工作总结都有困难。他们唯一的长处,是因为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临场处理能力胜过设计人员。
在各车间技术组中,得益于孟祥有较强的写作能力,二车间的论文质量要稍好一些。孟祥参加工作以来,就养成了撰写技术总结的习惯;常常带着所写的技术总结,参加电子工业部组织的经验交流会。
例如他写的《热固性塑料的高频预热》,就曾经得到济南会议的好评,会后还有许多工厂来函索取。而且为了工作便利,有利于新人尽快掌握橡胶制品生产技术和模具的设计,他正在撰写《橡胶模型制品生产和模具设计》一书。
二车间技术组有四人符合申报条件,他们所写的论文,虽说科技含量不是很高,但都算得上是内容翔实、文理通顺的好文章。
在评审会上,与孟祥感佩设计人员论文质量高相反,来自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几位评委对他们手中的论文却不屑一顾。设计科但科长说道:“这哪里是论文?写的东西和工作总结完全一样,文理不通不说,还错、别字连篇,这种水平还想当工程师?”经过一番争论,会议才达成了既要看论文,也要看重业绩和临场处理能力的一致意见。
几天的评审会议开罢,盘点结果是:设计科负责产品开发的负责人和主要技术骨干,以及工艺科的主持工艺师们大多通过了评审。为了照顾面上的工作,经过全厂平衡,依据工作重要性和技术人员的数量,给予部分单位少许名额;因此,有许多车间技术组连一个名额也没有得到。
经过孟祥的努力,二车间获得了两个名额。李孝慈和陈静通过了评审,成为工程师,已经是很不错的结果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0715.html